邵幼生:才艺在平凡中闪光

邵幼生,1950年生人,今年68岁。退休的8年不算,他用三个20年勾勒出自己的一生。头20年生在武汉、长在武汉、读书在武汉,18岁那年成为知识青年在洪湖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接下来的20年,在襄阳的湖北化纤厂度过,那是一座纺织工业部直属的三线工厂,他先干工会,后干电视台,加起来正好20年,说来也巧,20岁生日那天进厂,40岁生日那天离厂,调去湖北省广播电视研究所,在新闻编辑岗位上一干又是20年,60岁生日这天拿了退休证。退休后他似乎更加繁忙,说他退而不休一点不为过,那些伴他一生的才艺不但绽放了他的事业,还给他的退休生活平添了数不清的乐趣。

如今,接近古稀的邵幼生非常潇洒,每天游弋在不同兴趣爱好的朋友圈里,他写词作曲、激情k歌、京胡操琴、即兴钢伴、朗诵主持、行文赋诗、硬笔书法、摄影绘画、组织演出、导演策划、编辑出版、著书立说等。俗话说艺多不压人,确实,邵幼生的才艺给他带来的满是轻松和欢乐。

青春总是美好

1958年,邵幼生满8岁才上学,原因很简单,他的生日在9月,那年月,哪怕91号出生的孩子,都得等第二年入学,规矩就是规矩,没人去动歪脑筋。邵幼生上的是一所民办小学,幸运的是,当时武汉部队胜利文工团的退役教官刘锦生也在这一年降临在这所民办小学当校长。

jpg1.jpg+.jpg

为参加江岸区小学生歌咏比赛,学校组建了合唱团,演唱3首歌曲,分别是《义勇军进行曲》、越南歌曲《太阳下山了》、古巴歌曲《七·二六颂歌》。一百多人齐聚在汉口合作路的文化宫花坛周边练声、排队型,凭职业嗅觉,刘校长直接从后排男生队列中点出邵幼生担纲指挥,这一点不打紧,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神圣的艺术之门开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刘校长的专业辅导下,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如鱼得水的邵幼生,从此生活多了些内容,心里则多了几分追求。

1964年的小升初是需要考试的,就凭一纸作文试卷,邵幼生被武汉市二十中初一(七)班班主任王家槐指定为语文课代表,王老师是河北人,人民大学的老牌大学生,她的先生是黄埔一期学员,是辛亥首义第一个登上武昌城头的英雄。名师的言传身教,夯实了青年邵幼生的人生观。可是文革的到来却打破了校园的宁静,一场铺天盖地的运动颠覆了世间的所有。随着停课闹革命声浪的此起彼伏,王老师洞察一切,课是没法上了,失控的校园何日君再来?谁也预测不了。王老师像母亲一样,带着邵幼生到荣宝斋旁的当铺买了一把紫竹杆的老京胡,语重心长地叮嘱自己最喜爱的学生:学样板戏吧,她会带给你好运。邵幼生的家住在兰陵路楚善里,自那以后,清澈透亮的京胡声从早到晚在那个古老的里弄回响且穿透时空,始料不及的是,一把京胡居然成了号角,各年级同学纷纷加入,一传十、十传百,各行当都齐了,文武场也一应俱全。初生牛犊不怕虎,斗胆排演了全场《沙家浜》,邵幼生的大嫂朱莉丽是武汉京剧团著名的程派青衣,百忙中亲临指导;市银行京剧团倾巢出动,一对一辅导,同学们弄来海军处理的灰色军服作新四军演出服,晚上偷偷拆掉大字报栏做舞台布景,一个名副其实的校京剧团就这样诞生了。说它是传奇也好,神话也好,满台的娃娃一招一式地诠释了这个天方夜谭。汉口的大舞台几乎都有同学们的身影,许多工厂、学校、机关、部队,远至江夏金口农场都派专车接去演出。邵幼生这个几十号娃娃的一团之长,已经初显杰出的才华。

1968年深秋,二十中校门口张贴了一张告示:奉上级指示,本校6667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全部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天,合作路车少人稀,被风吹落的法桐树叶铺了一地,很快,这项震惊世界的知识青年大迁徙尘埃落定,邵幼生被分配到洪湖县峰口区白庙公社5大队6小队。农业、农村、农民,这些陌生的景象,一下子全部出现在眼前,可是,茅草屋里的哥几个,没有太多的去关注这些,除了和农民一样的栽秧割麦记工分外,绝大部分时间,仍沉浸在吹拉弹唱的愉悦中,有京胡、京二胡、吉他、小提琴、栁叶琴,一时间,茅草屋成了生产队的文化娱乐中心。有事无事,老少妇孺围坐在油灯下,尽情欣赏着那些疑似的部落文化。还是邵幼生最前卫,他发现踩水车的时候是上帝的绝妙恩赐,蓝天白云、杨柳轻扬,和风拂面、湖水汤汤,索性坐在水车上玩起了作曲,他一遍又一遍地读着那本油印的,也是唯一的《作曲浅谈》,翻出脑子里库存的毛主席诗词,尝试着旋律和歌词的对位,全然没有想到的是,邵幼生的水车生涯,把毛主席公开发表的35首诗词谱了个够,还写了几首茅草屋随想曲,如:《琴伴》《爱洪湖》《小小京胡一尺半》《大队办起广播站》等。

jpg2.jpg知青生活.jpg

才艺改变命运

1970年秋,盖有中纺部公章的湖北化纤厂将洪湖白庙公社的武汉知青全部招募旗下,邵幼生背着行囊,来到鄂西北一个叫陈家湖的小山丘。完完全全的阴差阳错,居然改变了他的命运。

.jpg宣传队.jpg

原本是知青招工来湖北化纤厂当工人的,但走到工地指挥部附近,因为下雨,便去路边一排芦席搭建的机关食堂避雨。一进门还没定神,就见一群年轻人冲着他大声呼喊“邵幼生”,又有好几个人围过来,抬着他就往天上丢。原来这些人是与他一同下乡的同学,早他一个月招工进厂。

这里是湖北化纤厂工地指挥部的机关食堂,也是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临时排练场,这个宣传队由化纤厂员工和承建单位河南纺建公司的员工共同组成。队长尚文彬,北京人,长得跟电影演员郭振清难辩真伪,他见围观人群对这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很热乎,就好奇地过来问个端详:你们往天上抛的是何许人?大伙俏皮地说,这是我们20中的京剧团团长。尚文彬顿时眼一亮:会拉京胡吗?邵幼生点点头。尚队长吆喝了宣传队的所有人围了个圈,还拿来一把京胡:小同志,你来试试。恭敬不如从命,邵幼生将京胡拿起来,问了大伙想唱的段子,定好弦,先是《智取威虎山》,接着是《红灯记》,还有《沙家浜》、《海港》,瞧着邵幼生张弛有序的弓法,京韵十足的指音,滚瓜烂熟的琴谱,有板有眼的铺垫,尚队长喜笑颜开:我们这里唱的人有的是,缺的就是琴师,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也是缘分啊,这样,你就不用去报到了,就留在宣传队。邵幼生觉得有些突然,甚至不知所措地问,那我这被子行李放哪?带队的让我今天一定要报到。尚队长笑笑:剩下的事你不用管了,一切由我来安排。尚队长爱才如命,当场就宣布邵幼生为宣传队乐队副队长。

当天邵幼生正式成为一名宣传队员。不久,宣传队排了好几出样板戏折子戏。接着,宣传队还派邵幼生到武汉买了一把市面上最好的京胡,顿时鸟枪换炮,谁知这事惊动了党委书记齐绛军,老首长来厂主政前是六机部副部长,是京城的铁杆戏迷。在宣传部长陪同下,齐书记找到宣传队,把新买的胡琴从杆子、轴子,到筒子、皮子,看了个够,又让邵幼生拉了几段,自己忍不住也过把瘾。老首长热爱生活、与民同乐的精神在厂里传为佳话。

之后,宣传队推出大型节目《毛主席诗词大合唱》,唯缺一个懂打击乐的人。当时的排练指挥和钢伴是原国务委员彭佩云的妹妹彭灿云,她与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是同学,湖南大学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现在还是世界女建筑师协会的常务理事,北京政协合唱团的女高音。彭灿荣知道邵幼生会拉京胡,可不晓得他还精通打击乐。当邵幼生把定音鼓和钹钗玩于股掌的时候,雄浑的合唱队如虎添翼,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那气氛,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时而百万雄师过大江。彭灿云知道,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厉害了,她竖起大拇指对邵幼生说:专业水准!

正在这时,宣传队的一出重头话剧《夜战虎头坡》急待上演,该剧是为当地镇政府创作的,临上演了,剧中的主题歌《民兵战士做主力》还无着落。彭灿云这会心里有点数了,没有用商量口气,直接指派邵幼生作曲。“厂房平地起,烟囱耸天立,三线建设在飞跃,民兵战士做主力······”,激情飞扬的歌词打动了邵幼生,一根烟的功夫,雄浑激昂的旋律就有了雏型。

那时候的排练场就在汉丹铁路的陈家湖车站里,邵幼生走出站台,顺势坐在铁轨上。低头一看,发现这根铁轨竟然产于光绪年间,或许是詹天佑铺京张铁路时余下的。与文物相伴,他灵感倍增,不到半个小时,曲子便一气呵成。彭灿云边读歌谱,边组织伴唱,树高千尺根植在沃土,时代旋律定能大放异彩,彭灿云高兴得不得了,连说写得太好了。从此,邵幼生和彭灿荣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一直至今。

配乐诗朗诵《一顶红军帽》是当年湖北化纤厂宣传队的经典之作,由蒋绮霞主创,蒋的老公赵兴堡主诵,邵幼生配曲。蒋是战旗文工团的编导,赵是胜利文工团的编导,这对文艺伉俪同时从部队转业到湖北化纤厂。诗朗诵对音乐的要求很严,排练期间,乐队对气氛的把握和对情绪的渲染欠缺,轻重缓急错位,赵兴堡急了:为什么不让邵幼生来指挥?一句话点石成金,邵幼生扔下小提琴,从此站上指挥台的位置。

邵幼生如此多才多艺?这与他的勤奋、天赋尤其是父亲的支持有关。14岁的时候,他要参加20中民乐队,需2元钱买一把二胡,他父亲二话没说,从生活费中挤出钱来给了他;他要学摄影,父亲也是将省吃俭用的钱投资到他身上。拿着父亲给的5元钱,在南京路的照相器材商店买了一架国产的幸福牌相机,看似手工敲打的、外形像乌龟壳一样,只有两档光圈、两种速度。那时,照相机是稀有物资,同学、朋友们都来借用,人休机不休。不到几年光景,像机则因疲劳过度快门断裂而夭折。正是这架像机也让他成了一位有相当水准的摄影人。他还会书法、绘画。父亲的支持是他得以成长的一个方面,同时也因是资本家成份,阻碍了他在政治上的进步,他曾经两次报名参军,一次是海军,一次是空军,身体检查都合格,因成份问题而名落孙山。

台长非他莫属

湖北化纤厂是经广电部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一家企业新闻电视台。1980年建台时,襄阳当时还只是一个转播台。在研究谁担任电视台台长时,虽然有几人获得提名,但最后决定时,因邵幼生多才多艺,获全票通过。邵幼生为何得到厂领导如此高度信任呢?

话还得从宣传队说起。

湖北化纤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成立初期,就是一个专业的脱产编制。随着厂区建设的全面完成,各项机构日趋完善,宣传队已完成其使命,转为业余运行并划归厂工会直接领导。改制时,厂党委组织部受分管宣传工作的邱光诒厂长委托,找邵幼生谈话,调他到厂工会工作。邱是纺织部原部长钱之光的秘书。这一调动,让邵幼生由一个宣传队员变成了领导者,由舞台演出者变成了舞台组织者。

jpg下厂.jpg

 

jpg拍摄.jpg

1976年,由他亲自担纲指挥的大型音乐组曲《长征组歌》问世。上了年龄的人都知道,动乱时期,这个节目是被禁固的。合唱谱、伴奏谱、影像资料都没有。邵幼生带着几个人,仅凭一个大盘录音带,活生生记录了一套50分钟时长的总谱。排练期间,凡邵幼生所需人力、物力、财力,厂里都给予大力支持。一时间,80人合唱团,40人管弦乐队很快上岗;剧场扩音器材全部更换;专业合唱台制作就位;特殊的舞台灯光安装就绪;120套红军军装专人订制;

排练完成时,正值粉碎“四人帮”不久。为了庆祝这一重大事件厂部决定于当年1226日举行公演而且连演5天。首演这一天,鄂西北的这个小社会万人空巷,剧场里的观众摒住呼吸、仔细聆听,剧场外的人流显得异常安静,竖着耳朵拾漏着远方的歌声。此情此景,令人动容。尤其后来在襄阳地区行署礼堂的那场演出,可以称得上空前绝后。那天邱厂长亲自带队,地区行署专员都来捧场,襄阳地区文工团正在下乡演出,接到通知后,全体赶回来观摩。

开演前一刻钟,全体演职人员临阵备场,千钧一发之时,折腾了邵幼生近两年的肾结石突然发作,疼得大汗淋漓的他隐隐约约感到那个结石到了尿道口,邵幼生咬紧牙关直奔建在舞台外的厕所,他顾不了脏,扑在小便池上。天旋地转之时,一股强大的压力顶出那颗珊瑚礁般的结石,全身上下如释重负,他奋不顾身的从池中捡起那颗足有花生米大的结石,用纸包好装进口袋,一直珍贵地保存至今。

这次演出,可谓有惊无险,硕大一件事仅仅推迟了一刻钟。舞台上有条不紊,剧场里次序井然,演出获得巨大成功。邱厂长和地区领导走上台去,和大家一一握手。

接下来邵幼生以励再战,连续组织观摩、排演了两出十幕话剧《万水千山》《八一风暴》,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不久,湖北省举行职工文艺调演,襄阳市抽调了各单位文艺骨干,组建了一个以邵幼生为指挥的代表队,其间,由他作曲的男声独唱《董老回故乡》和女声小组唱《紫宵殿里忆贺龙》均获优秀节目奖。

邵幼生单凭自己的才艺,把一个原本沉寂的三线工厂搞得红红火火,襄樊市文联主席贾云秋评价说“邵幼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群众文化推手,在他的鼓捣下,湖北化纤厂是一个歌的海洋,舞的绿洲!”

邵幼生正是因为有了这独挡一面的突出政绩,所以他任职厂电视台台长是毫无悬念的。

工厂办电视台确实是件新鲜事,上世纪80年代,有线电视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迅猛发展,是在有线广播的基础上增加了视频信号。这一转变特别适宜当时工厂办社会的中国国情。邵幼生上任后不负众望,紧紧围绕党委工作重心和职工关心的问题展开宣传报道。化纤厂虽然是企业,但却是一个小社会。真实再现了“除火葬场外什么都有”的历史现状。电视台每天晚上的自办节目,除了必报的国内外大事记、生产综述、每周一歌外,还有相关企业发展的重头事、各车间、分厂的好人好事,生活、后勤部门的暖心事,文艺积极分子的新鲜事,都会被收入电视台的镜头之中。

这里有很多知识分子。不仅有纺织部化纤司、研究院、设计院下放的大批干部,还有100多位分配来的华东纺织工学院、北京化纤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的大学生,至于那些来接受“改造”的纺织专家、文化名人,更是不计其数,有人把这里称为新闻富矿。

除此而外,邵幼生还针对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不定期播发评论。他至今还记得曾经播发过的两条评论所产生的影响。

一次,厂区主干道上的一长排郁郁葱葱的松柏树,被动力部门野蛮地卸了顶,那个光秃秃,实在令人惨不忍睹。动力部门美言是为了保护高压线而为。邵幼生叫人去市场买来一只威武的公鸡,开始是英姿飒爽,后来鸡毛被剪秃的时候,风光不再,通过镜头的对比,示意绿化对于环保的重要性。党委书记看了这条评论,也听到群众的赞许,当即来到电视台,高度肯定这种宣传方式有血有肉,掷地有声,既支持了绿化部门的工作,也让大家受到一次环保教育。

厂里要分房子了,职工担心这里面会有猫腻。电视台根据群众反映,播发了一条评论,大意是杜绝分房中的不正之风,这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因此在播发前,邵幼生专门请示了宣传部长,得到宣传部长的支持。评论播出后,房管科的同志们略有微词,还反映到党委。第二天,党委书记来到电视台,不但没有批评电视台,还给电视台鼓劲:分房子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这条评论及时地提醒了我们,当领导的不能越轨,执法者不能越界,请电视台告诉职工,党委是亲民的,职代会是管事的,此次分房一定会公正公允……

1988年,省广播电视厅在襄阳召开全省企业有线电视理论研讨会,邵幼生应邀作了《企业电视的现状及趋势》的大会发言,时任副厅长孙静娴当场给予很高的评价。

十年间,湖北化纤厂新闻电视台始终坚持政治挂帅,始终坚持为广大职工服务的办台方向,多次被中织部、省纺局评为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贵人助他调动

上世纪80年代初叶,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试水期,那时候,化纤厂开足四条生产线,职工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近万家庭都有2000元左右的积蓄。在这个出门就是熟人的小社会,几乎所有人都选择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唯独邵幼生,决定用2000元买一架珠江牌钢琴。他说,我买钢琴主要考虑三个用途,既是我的工具,又是女儿的教具,还是老婆的玩具。钢琴从广州运回来后,他就把女儿邵蓝送到襄阳文工团李良伟那里,化纤厂到襄阳直线距离40公里,每个星期天早晨他总开边三轮送女儿去练琴。记得有一次,在市政府门口停车的时候,偶然遇到阎增福市长,阎原是湖北化纤厂的厂长,待人谦和、平易近人,邵幼生打过招呼后,就送女儿学琴去了。没想到回来时,发现摩托车的手把上夹了一张字条,打开一看,是阎市长留的:“学习完了,中午到家里吃饭”。只知道阎市长是个好官,可是万万没想到,他心里装了多少老百姓的事。我们今天记录这件事情,意在告诉读者,当时的干群关系是多么融洽。

邵幼生在送女儿学琴的过程中,经常这样教导她:既然学了钢琴,就一定要出类拔萃,一个大合唱节目,报幕员出来只报三个名字,指挥、领唱、钢琴伴奏,做人要做顶尖上的人。女儿果然没辜负他的期望。一段时间以后,老师对邵幼生说,你女儿很刻苦,成绩非常优秀,再往下,我已经教不了了。要学,请到武汉继续。

钢琴老师一席话,无意识地重重触动了这个只知道工作,从未考虑过自身前程的汉子。眨眼功夫,他已经在这里工作、生活、学习了将近20年,其实,这时候,他已经深深地眷念这块几经拼搏的热土,可是,女儿又怎么办呢?

说起调动,20年间,邵幼生有过5次机遇,但都失之交臂。第一次是郑州纺建公司子弟小学,第二次是解放军8222师部宣传队,第三次是嘉鱼棉纺厂,第四次是省纺织局工会,第五次是襄樊市纺织局。不同的单位,一样的结果,婉拒,婉拒,再婉拒!

这一次看来动真格了,邵幼生说服了老婆,让她辞去化纤厂工作,带孩子回武汉读书。于是在厂机运队找了一辆顺便卡车,邵幼生正往车上搬运行李时被宣传部的谭科长看到,不到5分钟,党委书记王海峰知道了这事。

王海峰是湖北化纤厂的元老,华东纺院的高材生,中央党校研究生,是湖北化纤的巾帼英雄、女中豪杰。王书记体察民情、人性操作,即刻召集了临时党委会,专门研究邵幼生的调动事宜。这一次王书记没有挽留,而是主动助他调动,这让邵幼生感恩至今。

邵幼生之所以要调动,基于两个原因。一是父母年岁之大,家里虽然有哥哥姐姐,但他们年龄差别很大,且都在外地,赡养老人的重担,必然落在排行老幺的邵幼生身上;二是出于孩子的前途考虑。

王海峰审时度势,主要从大局考虑,过去好几次机会没让他走,他并没有消沉,依旧满腔热忱地工作,这次我们索性顺势而为,开一个口子。将来或许是我们化纤厂在武汉的一扇窗口。紧接着,她亲自找邵幼生谈话,谈话中,王书记真诚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论才艺、论人品,你调走了,厂里的文化工作将会坍塌,这也是前几任领导不放你的根本原因。但是,伴君千里,终有一别,经研究,党委决定成全你的心愿。还想问一下,你打算回武汉干什么?

邵幼生实话实说:我嫂子是武汉京剧团的团长,推荐我去戏曲研究所打杂。研究所与外界有很多业务往来,有些单位没钱,就抵物资,其中就有汽水。我回去就从卖汽水入门。

王书记一脸苦笑:卖汽水,成千上万的人都可以做,你这么优秀的人才,岂能大材小用?我这次不但放你走,还要考虑你的政治前程。我给武汉市的王守海市长写一封信,我和他是中央党校的同班同学,你可以去找他。

邵幼生拿着王书记的亲笔信,找到汉口车站路20号王市长的家,王市长丢下手中的工作,热情接待了邵幼生,看过同学的信,王市长对邵幼生回武汉工作表示欢迎,王市长说:你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专业人才,一定要有一个适合你的舞台,王书记交办的事我不会怠慢,我可以给你安排工作,但不一定能发挥你的特长,你这个一台之长,我给你个建议,拿上自己的简历,勇敢地去找你最喜欢的地方毛遂自荐,在哪个环节遇到了困难,随时打电话给我。

王市长的话让邵幼生的腰挺得甭直甭直。

无巧不成书,几乎是一环扣一环,全是上天的安排。从王市长家出来,骑车刚上胜利街,就碰到同样骑自行车的省广播电视厅研究所的编辑刘艳,他们是在襄阳开会的时候认识的。刘艳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知道你在跑调动,今天如果不碰见你,也会电话联系你,我们研究所差人,所长正到处物色人,你不如去见一下我们的所长。成功与否就顺其天意吧。第二天,邵幼生如约拜见了研究所的金志敏所长。金所长把邵幼生的履历表摊开一看,边点头边说:你虽然在工厂,可都是在上层。我们这里正在筹办《声屏瞭望》杂志,缺人手,正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说完,金所长让邵幼生等一下,起身去找分管研究所的孙静娴副厅长。这个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本文前面已经有过叙述。

有了孙厅长的意见,金所长快步回到研究所对邵幼生说,孙副厅长同意,你明天就来上班吧,按我们这里的规矩,人事关系三个月后再转。上班第三天,金所长让邵幼生同他一起赴襄阳出差,回到熟悉的襄阳广电局,邵幼生不卑不亢,不偏不倚,轻车熟路,落落大方。回来后金所长说,小邵,这次出差,我没有要求你具体怎么说,怎么做,可你很得体、很到位。没过几天,金所长下达任务,让邵幼生独自一人到随州广播电视发射台拍一部电视专题片《艰苦留高山,欢乐进万家》,脚夲是金所长亲自撰写的。写的是随州高山发射台值守者长年同高山作伴,为了万家欢乐把青春默默奉献给高山的感人事迹。巍巍大洪山巅,海拔1055米,谁都知道,艰苦的高山生活是不被人喜欢的,那种断菜季吃酱油下饭的日子;小伙子降低标准找对象的苦衷;子女的入学、就业问题叫人忧心忡忡。然而这帮山里人拼命往前冲。他们舍弃了繁华,离别了亲人,远离了故乡,来到这个新的天地创业,立志把艰苦留高山,把欢乐送到千家万户。

拍完素材正准备下山,金所长的电话又响了,要邵幼生拍一组新闻图片并加解说词带回来。摄影是他的强项,很快以一个新闻人的视角完成了这组图片。回到台里,金所长将主管宣传工作的副厅长等请来观看。毛片放完,在场的领导非常激动,称赞镜头把大洪山表现得巍巍壮观,把艰苦刻化得淋漓尽致。没有说的,邵幼生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金所长拿出一首写好的歌词《我们是一群钢铁汉》交给邵幼生,要求谱曲后请电台知音合唱团演唱并录音作为专题片主题歌。如此复杂的程序,邵幼生完成得错落有致、天衣无缝。电视专题片《艰苦留高山,欢乐进万家》在湖北电视台播放的当天,随州电视台、随州发射台组织了集体收看,省委书记关广富,副书记钱运录深情赞扬随州高山台为党的广电事业作出的贡献,关书记说:全省人民感谢他们,不要忘记他们。

随州之行,邵幼生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示。原定3个月办理调动手续,不到一个月就搞定了。办好手续的当天,研究所的寇伯权副所长跟邵幼生说:明天在你家附近的兰陵路,买3只温州烤鸡,分别送给孙厅长、金所长、李处长,以示谢意!买的时候,邵幼生自作主张,更改为4只,一并感谢了德高望重的寇所长。

jpg9.jpg总揽现场会.jpg

邵幼生从此在改版后的《声屏了望》任副主编,一干就是20年。其间他与全省17个市、州、72个县、市、2400个乡、镇的局、台、站,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互动,前后编辑、出版了100多期期刊,较好地实现了“研究理论、拓展事业、总结经验、脱颖新人”的初衷,同时还结交了很多朋友。在这个藏龙卧虎、英才荟萃的广电大厦,邵幼生如鱼得水,学到许多新本领,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一些新的领域出现了策划、访谈、笔会、演讲、高峰论坛、理论研讨会,广告、系列报道、纪录片、电视剧、演唱会、大型娱乐活动,须知这每一个项目都有它丰富的学识和内涵,幸运的邵幼生几乎都涉及了,而且涉得很深。其中最主要的成果是学会了编书。

《中国有线电视透视》一书是金所长带着邵幼生从策划到出成品,从纸上谈兵到获奖,一步一个脚印编写的第一本书。金所长,一个资深媒体人,他一生正气,两袖清风,全身心扑在工作中,当看到全国有线电视迅猛发展,尤其是湖北沙市的有线电视脱颖而出,迅速迈进全国第一方阵的时候,金所长十分清醒地意识到,是湖北出手的时候了。于是,由邵幼生统筹,召集了6人写作班子用了整整3个月时间,以20万字的篇幅将中国有线电视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详实梳理一遍,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由于这本书的时间点抓得好,实用性很强且接地气,受到全国各地有线电视台普遍欢迎,该书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出版物二等奖。看起来只是一本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政治影响远超想象,真有点一发不可收拾,金所长老当益壮、点子不断,邵幼生兵贵神速、快刀斩乱麻,一本本精美图书应运而生:《龟山塔揽胜》、《王兆清的故事》、《为了生命的活跃》、《记者之路》、《沸腾的工地》、《和谐拯救危机》·······公元2000年,由研究所牵头,邵幼生统筹并发动全省市、州、县广播电视局的同仁共同打造了一本厚部头的工具书《湖北广播电视总揽》,200万字,图文并茂,详实记录了荆楚大地广播电视半个世纪以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是湖北广电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伟大寓于平凡

许多思想者往往把人生划为三步曲,分别是摇篮曲(成长时)、进行曲(打拼时)和谢幕曲(夕阳时)。也有很多人提出来:退休了,还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吗?

邵幼生用实践生动诠释了伟大寓于平凡的真理。

14岁爱上京剧以来,就没有过移情别恋。很多武汉人有同感,京剧就像“老鼠药”,吃了跑也跑不脱。进入夕阳时的邵幼生,思想已经很成熟,很想为钟爱一生的国粹振兴做点什么。站在一个业余京剧爱好者的角度,他深知,京剧普及的对象最缺的应该是大众化的唱本。以往所见传统戏的出版物,除了少量演出本,就是为数不多的唱腔选,不带琴谱,他从上世纪50年代风靡全国的《外国名歌二百首》得到启发,那时候没有多少人知道“喀秋莎”、“我的太阳”等经典外国名歌,一本64开的“小人书”打开了中国人的一扇窗。于是,邵幼生与他亲哥邵爱生一道,5年时间,共同主编了《京剧二百名段》上、中、下三本。兄长弟3岁,在武汉地区有点小名气,退休后每天在各大学京剧剧社操琴,弹指已过20年。这本《京剧二百名段》与以往京剧读本不同,是集唱腔、琴谱、剧情、常识和名家介绍为一体,1、以建立传统唱腔曲库,解决搜谱难问题;2、提供规范化琴谱,方便演唱者和琴师的默契互动;3、让读者了解剧情,避免看不懂戏的尴尬;4、普及京剧常识,让爱好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5、知道什么是流派,宗师是谁,擅演哪些剧目,过去和现在,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人物有哪些?提供了这五方面至关重要的信息,无疑是《京剧二百名段》的功德无量之处。-不得不从心里敬佩武汉出版社慧眼识珠,为国粹添枝加叶。也感谢邵氏兄弟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个中的默默奉献精神也将永载史册。毋庸置疑,《京剧二百名段》在全国新华书店销售势头不减,读者好评如潮。十分荣幸的是,天道酬勤,该书成为武汉出版社近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图书之一;每年的国家级图书博览会都成抢手货,还先后获得中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湖北省第七届屈原杯文化艺术奖二等奖;湖北省社会形态公益出版评审优秀读物二等奖;被国家老龄委推荐为50本选读图书之一。因为在全国影响较大,迄今已再版三次。

.jpg与何祚欢留影.jpg

退休8年来,邵幼生编了近百本书。涉及方方面面,如《往事如歌》、《母校百年》、《我的爷爷奶奶》、《毛体书法新论》、《汉裱艺术》、《江城漫步》、《亨达利的故事》、《千古绝唱话知音》、《汉阳典故传说》、《永远的忆念曲》等。

邵幼生喜欢k歌,他那准专业的男中音被许多歌友青睐,他音色纯正、嗓音宽厚、节奏鲜明、字正腔圆、一身的音乐功底,使他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控炉火纯青,有不少单位、社团、社区、朋友圈经常请他去一展歌喉,有的索性请他导一场歌舞晚会,还有很多歌友相约,恳请他的点评,邵幼生很谦和,也乐意为大家服务,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所长与朋友们分享,在他的音乐世界里,他永远都是轴心。

汉剧大师陈伯华的琴师李金钊老先生在出版《汉剧音乐研究》和举办“汉剧交响音乐会”的过程中,得到过邵幼生的帮助,大师是性情中人,一直不忘答谢,果然有一天,在他家附近的一家驴肉餐厅宴请邵幼生,惊喜的是,老先生带来一把十分精致的京胡,将其郑重地赠于邵幼生,81岁的老先生动情地说:感谢你鼓舞了我,感谢你对汉剧的支持,你的京胡拉得很好,你有漂亮的弓法和指音,但是你的胡琴不太好,我要送你一把上乘胡琴,让它伴你在戏曲的海洋里漫游。实话说,邵幼生受宠若惊。老先生的礼送得太大了,着实招架不住。得知大师第二天要去深圳,当晚,邵幼生在挂历上书写了6首诗,是根据大师的生平顺序写就的,分别是:子段—玲珑少年,丑段—一代琴师,寅段—牡丹绿叶,卯段—汉剧作曲,辰段—理论探索,巳段—八十抒怀。写毕诗还亲手画了一幅李金钊大师的肖像,第二天一清早送到李金钊大师的府上。

.jpg赠邵幼生京胡.jpg

邵幼生还有个朋友叫宋明政,是湖北省毛体书法研究会创会会长,他从小研习毛体书法,娴熟掌握毛体书法规律,托手挥毫而就其形似、神似,堪称中国第一人。有一次宋明政应邀到清华、北大演讲,据说湖北省没有谁到这里演过讲,宋会长这回算是牛到了头。慎重起见,宋请邵同行壮胆。清华大学演讲大厅学术气氛特浓,150名研究生早早入座,宋会长一进会场就有点犯晕,那氛围,除了肃穆,就是安静,宋主席走南闯北,什么林子都见过却没见过这样的场面,怯场是肯定的。宋对邵咬了咬耳朵,于是邵从容地走上讲台,即兴来了一段开场白:同学们,老师们,刚刚我们走进会场的时候,看见大屏幕上正在播放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一下子把我们带到毛泽东时代,心情格外激动。此时此刻,当我站在国家最高学府的讲台上,我要告诉你们的是,这颗激动的心就要蹦出来了,谢天谢地,今天的主讲人不是我。也许,你们听过毛主席光辉的革命生涯,以及浪漫的工作、学习、生活经历,可是你们没听过毛主席是怎么习练书法的。今天,主讲人将给你们生动讲述毛主席习练书法的故事,幸运的是,我们还能亲眼所见主讲人的现场毛体书法表演。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主讲人,湖北省毛泽东书法研究会创会会长宋明政先生!

一段简单的开场白,缓解了演讲大厅紧张的气氛,极好地调动了宋明政的演讲欲,既烘托了毛体书法家宋明政,也给下面的演讲留下悬念,邵幼生的讲话引来一片掌声。不知道宋先生的勇气从何而来,开口就讲得绘声绘色,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第二天,北大的演讲如法炮制,成功是无疑的。

前不久在湖北省敬老月活动启动仪式上,有人请邵幼生朗诵了一段名为《父亲》的诗,湖北广播电视报的记者陈曦当天采访了他,写了一篇《艺术相伴  岁月不老》的专题报道并配图发表。在老年人群中引起不小的反响,不少人登门拜他为师。可是邵幼生总是低调,总把自己的才艺称为雕虫小技,其实,邵幼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生活中点缀艺术,艺术中不离生活,他一身的才艺都在平凡中闪光。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