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青弋》连载·第二章一节1

t0171d52db06ac60b8c.jpg

黄帝源



第二章 源流潆洄山烟 

透明,互通,百折而不回,是青弋江源流的主旋律。这里溪流迤逦,众山峙踞,原始森林广阔,神秘,呈古貎,却又万木竞荣。飞云、初旭、雪霁、秋月、寒波,与烟柳,充满了自然美,轻盈,却不轻浮,并置于中国的画廊里。汉镇,唐道、宋城、明街、旧楼,与名亭,古老,却为倚老,沐浴着仙气,嵌入了中国的历史中。青弋江源流潆洄的地方,在动与静之间呼吸,盛美,借用晚清贤达魏源的话说,“生其间者,其气昌明,其声宫喤,其见闻瑰轶而混芒”。绿,是这里的主色调,水绿,山绿,草绿,绿得不动声色,却有一种清奇冲淡的神韵。瀑布飞流而下的不止是瀑布,还有典故的委婉、凝缩。深谷有回音,回响的是远古的足音、千年的情话,以及与典故同源同根的掌故。

 

第一节  黄山的风光片 

黄山,居安徽之南端,坐拥天下之盛名,以传说、遗存、文学、书画、名人为五胜,以怪石、奇松、温泉、云海为四绝,以百丈泉、九龙瀑、人字瀑为三瀑。黄山健骨竦桀,卓立82峰,以三峰为最:一曰天都峰,以险峻而著,海拔1810米;二曰光明顶,日照长,海拔1860米;三曰莲花峰,其貎如莲,海拔1864米。站在狮子峰,可眺日出;站在排云亭,可望晚霞;站在白鹅岭,可入云海;站在玉屏楼,可瞰雪景。黄帝源、神仙洞、翡翠谷、六角楼,与太平湖,更给黄山振名了。

 

 仙布谭家桥

黄山东麓有一座古镇,名谭家桥镇,公元752年始建。更早的时候,这里便是一座古村寨,名谭家桥村寨。在山谷、盆地之间,村民伐竹木,结庐而居,与光明顶发生着渊源的关系。光明顶横绝天表,一片空旷。村民望着光明顶,日落时便入庐而眠,日出时便出庐而作,一直至建镇。

谭家桥镇奇洞多,与地质运动有关。因生息,繁衍活动,人类与洞也发生了关联。古迹多,也是谭家桥镇的一个特点,比如,箬岭古道,或曰徽青古道。这条古道为官道,建于隋朝。隋朝短命,但这条古道却长寿,至今还能看出它的模样。箬岭古道的开辟,为歙县籍越国公汪华所为,当然,他也是奉命凿山。隋末,纲纪腐败,群雄割据,这条古道居要冲之地,初衷便是为军事所虑。后来,汪华发动兵变,率兵据守歙州,深得民众厚待。

箬岭古道为大块青石垒成,一端是安庆府,一端是徽州府,州官、县官履新,徽商盐、粮的输出,学子乡试、会试,都由这条古道通达。“千廻鸟道,萦青嶂,一啸鸾音落彩霞……”,便是明代诗人胡沛然吟出来的诗句。胡沛然吟出这样的诗句时,汪华早已作古,并由长安归葬老家了。但,箬岭一带的人民想念他,在箬岭关建了一座庙,以供奉汪华,故曰汪公庙。现在,汪公庙早已破败,但牌位还在,当地人还点着香烛,在祭拜他。

黄帝源也是谭家桥镇的一处名胜,地跨罗村、新洪村。

河流上的风光(水墨画)·陈铁虹.jpg

水墨画      河流上的风光/陈铁虹




黄帝,中华民族始祖,亦为人文初祖。相传,黄帝生于公元前2717年农历三月初三,没有啼哭。不日,便能说话。至15岁,通天文,晓地理,明人文。20岁时,登上王位,时为公元前2698年。黄帝统一华夏部落,乃至中华,功盖炎帝、颛顼、太皞、少皞。尤其是涿鹿之战,击败东夷联军,一剑致蚩尤呜呼哀哉,世上才有了一个名词,曰华夏大地。现在,有一个高频词,曰中华儿女,其实是相对黄帝而言的,换言之,便是黄帝的子孙。天下盛戴黄帝,理由很充分,比如,黄帝奠定中华,开启人类文明,始制衣冠、医学、器具,与音律。

黄帝,本姓姬,名轩辕。上古为母系氏族社会,循制,黄帝跟母亲姓,便姓姬了。而轩辕之名的由来,一说是与他的父亲有关,轩辕氏为父系。一说是黄帝居轩辕之丘,便号为轩辕氏。一说是黄帝推出了轩冕,故有轩辕之名。轩冕,是黄帝为大夫以上官员所制,轩,官车;冕,官服。其实,就是一种待遇。或许,这便是官员腐败的起源。一说是轩辕即天鼋,如周代《献侯鼎》所曰。天鼋,大龟,一种灵物,颇富神化色彩。

何谓黄帝,一说因土地为黄色,一说轩辕有土德之瑞。黄帝治天下,日理万机,又要陪伴妻子嫘祖,但,他还是巡游了黄山,并在谭家桥一带行辕,故谓之黄帝源。关于这次巡游,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后世想像加推理,便有了文字反映,但多为神话故事,比如,宋景佑年间出了一本著作,名《黄山图经》,著者不详。该书便有黄帝这次巡游的文字,还记载了黄帝与黄山温泉的相遇。

温泉,名列黄山四绝,又名汤泉。汤泉居汤泉溪之北,流量原池平均流量为182.4吨,有两个出水口,一曰主泉出水口,一曰副泉出水口。或许,汤泉又居于紫石峰南麓,向阳,出水口泉水的体温均值在41.8度。因天气变化的干预,泉口的水温会发生变化。相传,黄帝亲临汤泉洗浴,持续了49天,消疲劳,除皱纹,白发也变黑了,年轻了许多,似有返老还童之貎。黄帝尚道,后在这里羽化飞升。由此,又名灵泉。但,黄帝不腐败,巡游黄山风景从简,只带了两名随员,一曰浮丘公,一曰容成子。黄山诸峰中,有轩辕峰、容成峰,与浮丘峰,便是这样来的。黄帝没带夫人,嫘祖持家、教子,没有与他“双升”。

容成子是位天才,也跟着黄帝崇道,采阴补阳之术便是他的首创,大受道家后世的践行。我国有律历,又名律厤。律,乐律,所谓“截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清浊,谓之律也”;历,历法,所谓“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也”。遵循历法,世人便与天、地合序。汉时有部书,名《大戴礼》,作者为礼学家戴德及其后学,其曰:“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迭相治也。”但,律历真正的源头是容成子,他首创的律历,列入了黄帝文化,影响千秋。他以一座容成峰的造型、海拔1450米的高度立着,确实应了大众崇拜的心态。

灵泉其名的大振,更得于接踵的后来者。公元774年,唐代宗将吏部侍郞贬为歙州刺史,原因是薛邕不与朝廷合污。薛邕不保皇,却亲民,加上才干雄居,迁赴歙州后,很快有了政声,歙州经济开始向好。另外,他在灵泉一带筑庐立舍,给人民辟了一个休闲的地方。诗人贾岛与他同时代,闻之,便赶至黄山,泡温泉,沐浴,一泡一浴间,便有了灵感,唐诗《记汤泉》诞生了,游天下名泉者日众。其时,灵泉之名止于民间。公元944年,南唐词人李璟倚栏干,叫了黄山温泉一声“灵泉”,天下人便跟着他也叫了起来,这不是因为李璟爱吹玉笙,词多么流播,是因为他有另一种身份,是南唐元宗,他的话是敕命。于是,灵泉之名在朝野叫开了,叫到了现今。现今,也对灵泉验证了:灵泉水质无色、味甘,含微量的钙、镁、铁、氯、钠、钾,与放射性氡气,含量最多的是重碳酸,可浴,也可饮,有保健乃至治疗之功效,比如心血管、消化疾病。

灵泉神奇,偶尔泉水为红色。《黄山志》载,公元1100年正月,歙州人牛振、金居德等至黄山灵泉浴,突然间,泉水如血,汤汤洋洋,伴有地摇,便就近慌报一寺之主,寺主认为,这是朱砂,或饮,或浴,都宜于人的健康。于是,附近人赶来,或浴,或饮,而且,还以器具灌装,带回家用。至明宪宗时代,灵泉也涌出了如血的泉水,持续了3天,唯一知道这次涌红者,为附近寺庙的一位僧人。相传,他独享红泉,且泡,且浴,后无疾无痛,成了百岁老寿星。明神宗时,也出现过朱砂,泉水喷出,满池染红。闻讯者四方而来,或饮,或浴,不久疾病消除,双颊红晕。1948年,灵泉再发红水,伴有轰鸣声,而且,顺山而下,与一条溪流相遇,溪流也红了。这种状况惊了附近人家。有人取样化验,结果为朱砂。

梦为你收藏(水粉画)·陈铁虹.jpg

水粉画  梦为你收藏/陈铁虹



这里有两座山,一曰朱砂峰,一曰紫石峰。两峰间,有一条瀑布,飞流而下时,有了分叉,形若“人”字,声如雷鸣,颇为壮观,这便是人字瀑。

与黄帝源有关的,还有一个神奇的峡谷,名曰紫芝源大峡谷。本来,黄帝到黄山,一是巡游,一是炼丹,没想过升天。升天之前,黄帝还炼丹,以求长生不老,永远造福百姓。3年前,浮丘公奉命至江南查看灵丹源,发现黄山有一种黑石,可以炼丹。陪同黄帝到达黄山后,他便取石、筑舍、建炉,掘了一口丹井,在当地招了一些人采料,开始给黄帝炼丹。黄帝也亲为采料,踏遍72峰。一般来说,愈险的地方,比如悬崖,愈有丹料,所以,险象环生是避免不了的。到最后,携带的干粮尽绝,便以野菜果腹。这么辛苦,最终炼丹也没成功。但,留下了一些古迹,比如鼎湖,为皇帝铸鼎炼丹之地;比如天太古庵址,黄帝以石像的方式卧在炎黄子孙的目光之中;比如石仙室,黄帝巡游、采丹累了,便在这里休息。

黄山与黄帝发生了这段联系,黄山才得名黄山。黄山之名,不是黄帝赐予的,是一位皇帝敕封的,这位皇帝为唐玄宗。唐玄宗爱杨玉环,却命爱妃缢死。于是,杨贵妃的芳魂自马嵬坡飘游到了黄山。生前,她在龙床上,听唐玄宗说过黄山曾是黄帝巡游、炼丹的地方,而且,一代皇帝还以此颜悦,将这座山封为黄山了。杨贵妃早就想到黄山一游,没想到早死了。死了,她来黄山了,还约唐玄宗也来。唐玄宗还是爱她的,驾崩后到黄山赴约。于是,便有了蓬莱三岛。当然,这是传说了。

轩辕峰立于黄山东北,这里有一个洞,自然形成的,为钟乳石溶洞,长3000米,南北各有一个洞口,名樵山神仙洞。有专家推测,这洞形成于侏罗纪,或白垩纪时期。洞内,十分曲折,洞套洞,如迷宫。洞府、溪瀑、潭池,与通廊,弥漫着虚幻、诡异、神妙的气息。

1749278685534446.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南京审计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著名作家,已在《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中华散文》等纯文学期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短篇小说集《心难眠》、长篇历史文化随笔《铁规铜宗》等5部,撰写《古人类化石探秘》等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安徽文学》年度奖、蒲松龄散文奖、蔡文姬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