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推介·我的父亲

t0143da48acfd79e2fb.jpg



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的身影从未淡去。

他出生于1936年,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湖北大冶刘仁八镇的贫穷与闭塞,成为他人生最初的底色。山多地少,交通极为不便,家乡的贫困像一层厚重的阴霾,笼罩着每一个家庭,父亲就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他勤劳而坚韧的一生。  

父亲一生命运多舛,7岁丧父,我的祖母守寡将他抚养成人,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一个38岁的小脚女子带着一个7岁的孩子简直是难以想象,正是因为生活的苦难磨练了父亲坚韧坚强的性格。  

父亲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可他却有着比知识更珍贵的智慧与品德。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六七十年代,养活一家九口,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父亲从未有过一丝退缩,他用自己的双肩,扛起了一个大家庭的重担。  

春天,当大地刚刚苏醒,田间地头便出现了父亲忙碌的身影。他弯下腰,精心地侍弄着土地,播下希望的种子。每一道犁痕,都承载着他对丰收的期盼;每一滴汗水,都融入了他对家庭的责任。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嫩绿的禾苗茁壮成长,那是他和家人生活的希望。  

夏天,酷热难耐,父亲却在油厂的高温中榨油。作坊里弥漫着蒸汽和粉尘还有机器轰鸣的噪音,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可他的双手从未停下。榨油的工作既辛苦又单调,但父亲却做得一丝不苟,他知道,每一滴油都能换来些许收入,帮助这个家度过难关。除了榨油,他还会做砖烧窑。烈日下,他和着泥,一块一块地制作砖坯,再将它们送进炽热的窑中烧制。窑火映红了他的脸庞,也映照着他对生活的执着。  

秋天,远处云台山上的树木变得金黄,父亲便上山砍柴。他挑着沉重的柴担,沿着崎岖的山路艰难前行。每一根柴,都凝聚着他的力气与坚持。砍下的柴,一部分用来生火做饭,一部分则储存起来,以备冬日之需。农闲时,父亲更是不辞辛劳,将南方竹子制作的箩筐等蔑货,肩挑到江北黄冈浠水等地方去售卖。他和我的二父卫才兴两人结伴而行,一路上,风餐露宿,他们吃尽了苦头。为了节省几个钱,常常饿着肚子赶路,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累了就找个避风的地方休息一会儿,有一天晚上实在没有找到住宿的地方,就在一个村庄的禾场边一棵树旁,点燃一堆稻草瘪谷,找几个砖头,就这样他们坐了一晚上。可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抱怨过生活的艰辛,只是默默地为了这个家努力着。  

每年的冬天,天气寒冷湖水结了冰,刺骨的寒冷让人望而却步。大冶湖的莲藕无人去挖,为了赚点钱补贴家用,父亲却毅然下湖挖藕,冰冷的湖水冻得他手脚麻木,可他依然在淤泥中摸索着,寻找着深埋在湖底的莲藕。每挖到一根藕,他的脸上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那是他为家人带来的一份珍贵的食物。

t015baa7ffd7343516c.jpg




15岁那一年父亲带着一班村里的爷叔在大冶湖包了一湖莲藕,两个月过去了,也马上要过年了,其他的人都回家了,只有父亲不见归来,母亲就叫我去大冶湖看一下父亲是什么情况,我花5毛钱坐班车到大冶城关,费尽周折一路寻找到胡东生湾,在村口的时候,远远看到一个人挑着一担土砖,看着背影,那不是我的父亲是谁?我连忙跑向前,追到父亲面前说,父亲,你在干嘛?为什么不回家啊?父亲说,莲藕挖完了以后,村里有一家人过年以后要建房,他有几千块砖要挑到屋基里面去,我把砖挑完了就回去过年,一块砖两分钱,一担两毛钱,挑完这些砖可以有几十块钱的报酬,一担土砖10块200多斤,压弯了父亲的腰,磨破了父亲的肩膀,看到寒风中父亲的背影,我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我说,父,不挑了,我们回去吧,我们可以过年不买肉,我们不要新衣服…也许是在那一刻起,一个少年的心灵暗暗的埋下一粒种子和决心,我一定要发奋努力改变家庭贫穷的现状,改写一个家族的命运。让我敬爱的奶奶、父母亲过上幸福的生活。  

长期的超负荷劳作,让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缺衣少食、营养不良,像两座大山,压垮了父亲的身体。但他从未因此而停下脚步,依然为了这个家拼搏着。  

父亲身材高大,仪表堂堂,声音洪亮,中气十足,虽然没进过正规学堂,但他深明大义,急公好义,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哪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他也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他的为人处事,颇有古风,赢得了乡亲们的敬重与爱戴,在老家一带声誉很高,德高望重。

 父亲心灵手巧,做什么像什么,做一行爱一行。家里的农具坏了,他总能想办法修好;房子漏雨了,他自己爬上屋顶换瓦翻盖。修门扇补窗户都是自己动手,他种地犁田,边边角角都打整的规规整整,肯下力气,肯花功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种地也好,种田也好,也总会多收个三五斗,他制作的蔑货,精致又耐用,拿到集市上总是很受欢迎。

他的吃苦耐烦聪明能干,让我们这些孩子从小就对他充满了敬佩。  

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兄弟姊妹六个。他的勤劳、坚韧、善良和智慧,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他的激励下,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奋斗,立志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如今,父亲离开我们已经29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他努力的人生拼搏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家庭从当初的一穷二白、一无所有,到现在的家道中兴,从当初的人丁艰贵,到今天人丁兴旺,父母亲养育我们兄弟姊妹6人。现在我们第3代养育了四个男孩4个女孩,这在当地被称为传奇,同时也创造了家族的辉煌。这一切,都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离不开他们对我们的激励与影响。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父亲的品质永远是我们家族的灵魂。我们会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让这份勤劳、坚韧与善良,在家族中代代相传,将会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2025年清明节即将来临,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 

2025年3月16日

微信图片_20250317174906.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卫鸿,湖北大冶刘仁八镇人,中共优秀党员,湖北中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北中夏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菉竹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文物从业工程师、古建筑高级营造师。木工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湖北楚商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建设劳动学会古建筑专业委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2016年第三届中国古建筑论坛被评为中国古建筑保护优秀企业家。2024年荣获中国第五届“当代艺匠”(大国工匠)称号。武汉大冶商会监事长,武汉黄石商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评审专家,黄石市作协会员,著有《忆母文》、《百丈寺》等多篇文章。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