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韵安详
安详的古韵,是青弋江流域的卓著之处。古遗址、古墓葬、古村落、古建筑,与古镇,或聚集,或散落,都呈现出一种远近相望的景象,而且,神态一贯平静、自然、从容。这片土地上,长眠着古人类活动的踪迹,建构着大众的精神坐标。沿岸的水边,立着若干的小镇,由青弋江这条飘带串了起来。这片地理空间,人文底蕴厚重,一些伟大的建筑结构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也凝固了青弋江先民的智慧、勤劳,与探索的力量,以及人类与河流的深切联系。
摇橹摆渡
一 先祖前行的遗迹
远古的时候,人类的先祖便在青弋江流域活动了。这片土地,藏着人类的生命秘密。青弋江太平湖的北岸,深伏着白恶纪恐龙蛋化石,距今7500万年,但,今人还是惊奇地发现了它。
青弋江下游,有一座人字洞遗址,约240万年前,便居于芜湖市繁昌县孙村镇了,为亚洲最早的古人类遗址。这座人字洞,厚约30米,最大宽12米,最小宽也有8米,有8层,其洞穴形如“人”字,故得名人字洞。人字洞在癞痢山的南坡,南坡向阳,又有100米的海拔高度,宜于早期人类的居住。考古专家奔向癞痢山,启动对人字洞遗址的挖掘,始于1998年5月,至今,大规模的挖掘有6次。人字洞遗址,有一乳齿象骨骼化石,呈扁平状,年龄约14岁。庆幸的是,出土时,这块乳齿象骨骼化石保持着完整的体貎,头骨、腿骨、门牙,与脊椎骨,都没什么损伤。
当然,考古发现远不止这一化石,从人字洞走出来的哺乳动物化石就有67种、7000多件,形态各异,尤以灵长类脊椎动物化石居多,另外,马化石也有出土。人类生息的地方,便会有劳动工具,以延续生命。出土的化石中,已知的石器制品、骨器制品就有10多件,考古专家手摸它们,便能遥感到古人类的体温,与人类早期的求索痕迹。可见,旧石器时期,人类便专注与土地、河流建立生命的联系了。
水粉画民俗建筑/陈铁虹
当人类历史迈入新石器时代,青弋江一带有了更多的文化陈列,土墩墓群便是一例。
土墩墓群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千峰山土墩墓群,卧于泾县与南陵县交界的一个地方,名葛林乡,分布面积13平方公里;一是万牛山土墩墓群,位于芜湖与南陵之间,分布面积约6平方公里。千峰山,万牛山,山的地势一定不会低,又有河水的缠绕,看来,商周的先民便开始讲究风水了。
土墩墓群属公众墓地,先民老去,或是病故,都会在这里有一个归属,一人一墩,一墩一墓,没有等级的差别。从出土的随葬品看,或原始青瓷器,或印纹硬陶,或青铜器,或纺轮,或鼎,便可见当时出现了贫富差别,但悬殊不大。出土文物中,还有采矿、炼铜之类的生产工具,与铜矛、铜戈之类的原始武器。这说明,青弋江中下游地区已有了采矿、炼铜的工艺,以及阶级的分化。
说青弋江的文化遗址,泾县可是个大户。泾县缘江带河,枕徽襟池,新石器时代便是人杰地灵。县城的西南,有一座村庄,名瑶庄,瑶庄有一座土岗高台,存放着一座文化遗址,名瑶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座遗址占地约700平方米,地下躺着许多石器,它们从距今约10000年前便入睡了,一觉醒来是1978年。于是,石锛、石铲、石斧、玉琮、陶片之类的石器,批量地见到了新中国的阳光。
与瑶庄相距不远的地方,有座高园村。高圆村背依鸿峨山,面前有青弋江与合溪河的汇流,所处的文化环境是,有浙江良渚文化的泽濡、湖北屈家岭文化的入浸,与江苏青莲岗文化的渥润,世古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选择这里,极为自然。这座遗址的文化层深度约1米,文化层面积2000平方米,已出土的文物陶片、石器、骨器之类,或生产工具,或生活容器,都烙下了当地先民兼容外来文化的气魄。
新石器时代与铁器时代之间,是青铜时代。青铜,铜与锡的合金。对青铜的认识,青弋江先民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青弋江流域便有了青铜冶铸业,以青铜为材质的礼器、乐器,与兵器,制作精湛,彰显了物质文化的发展。而且,青铜器上有饰纹,多为动物纹,表明了青弋江先民的崇拜倾向,即动物崇拜,或曰自然崇拜。尤其是南陵县、铜陵市之间,有一座文化遗址,名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大工山居南陵,如一条长龙,横亘50多公里。秋季,遍山绽放一种唇形花,名铜草,色玫瑰紫,飘香,有铜的地方便有铜草,指示铜矿是铜草一生的职责。凤凰山居铜陵,是一个山群,深藏铜矿。
这座铜矿的采掘肇始于西周。作为遗址,它于1984年才被发现。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批炼铜矿竖炉,经考古鉴定,为西周及春秋时期所产。后来,这一带开始人工冶炼铁器,进入到石、铜、铁并用期,即早期铁器时代。随之,铁农具制造、应用趋泛。然而,这一带的铜矿冶炼未曾停歇。据考古发现,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的终端时间为宋代。也就是说,在600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存列着近百处的遗址,是青弋江古民自西周采矿、炼铜,一直延续到南宋,绵延2000多年,逐渐扩展的结果。
水粉梅瓶/陈铁虹
南宋时,郭峣知南陵县,向皇帝上书,曰《申免工山坑冶扎事》,意在劝谏皇帝停采这座铜矿,其理由有两条:一是生态毁坏;二是治安隐患多。一个知县不恋政绩,站在维稳、环保的高度,当然会深得皇帝的信任。于是,谕旨一下,采矿冶铜立即关闭了。但,这并不影响南陵“古之铜都”的声誉。不过,这称号不是当朝皇帝赐的,是后人公认的。10年的发掘和考察,考古专家称,大工山凤凰山矿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冶铜工场。
汉代有件名物为丹阳铜。丹阳铜,自然产于丹阳。汉时,郡直属于中央,与封国并存。公元前121年,写诗与治国齐名的刘彻,置丹阳郡,辖17县,并设铜官,以领导郡内铜矿业。丹阳郡行政区划辽阔,含当时的宣城县,其县城设于今南陵县的弋江镇。可以想见,南陵大工山一带的铜矿石,便是青铜镜的原材料了。
泾县也有多处古窑址,琴溪古窑址便是其中之一。早在五代至北宋时期,琴溪人便建窑制陶,至明清,窑火更旺,陶器生产达到鼎盛期。于是,便有了陶窑村。这是一座青瓷民窑,产品定向为大众,烧制的是日用品。这座窑场隐在群山之内,东为白云山,南为龙山,西为凤凰山,北为虎容山,东北为青龙山,西南为窑笔山,一条琴溪河从南边的山间流过,擦了虎容山脚,流向北边的青戈江。那时候,窑场烧制的产品,比如碗、壶、盏、罐、钵,与缸,便是从这里水运出去,流入宣城、芜湖、当涂等地,加入大众生活的。
至今,泾县的古陶制品还散发着泥土的气味、自然的气息,与质朴的气质。
至今,这座遗址以及周边还有开采瓷土矿的身影,还有陶器堆,窑烟仍在升起……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南京审计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著名作家,已在《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中华散文》等纯文学期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短篇小说集《心难眠》、长篇历史文化随笔《铁规铜宗》等5部,撰写《古人类化石探秘》等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安徽文学》年度奖、蒲松龄散文奖、蔡文姬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