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或许,黄河边的一块化石、一抔泥土、一粒北粟,便是我们的祖先,或许,我们的祖先入泥为草、化霞如绮、缕若清尘了,但我们的血管里仍有他们的体温、基因。本书第一章总述黄河的地脉、文脉、龙脉之后,以空间为序,用第二、三章详解了上游云端里的山水、风情、艺术,河套中的美景、乡韵、马背上的柔情;再用第四章透视中游惊天的晋陕峡谷,以及两岸的名景、名吃、名建筑;后用第五章讲述下游的“悬河”,以及沿岸的古都、古战役、古土地上的环保情怀。
三、名窑合焰聚雅
北宋的黄河边及其支流旁,立着几座名窑,比如,汝窑、官窑、钧窑。因为名窑,河南汝州、京城汴京、河南禹县的文化底蕴便多了一种元素。
汝窑,产汝瓷,居北宋名窑之首,但自盛唐始,汝窑的烟囱便竖起来了,汝州城也有了烟火的缭绕。汝州城北,深藏着一座唐代古墓,今人挖掘之后,出土了汝瓷碗,天蓝釉,光滑细腻,表里都含着美学意蕴,承载着唐时的清风、明月,与高山。陶瓷之源为泥土,汝州及周边有丰富、细润的陶土。从泥土到瓷器,是从粗俗走向高贵。坯胎入窑,窑如女人的子宫。瓷器出窑,也如女人的子宫神奇,诞生出了一个新生命。汝瓷与汝土之间,是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
汝窑产品
公元1086年,赵煦登基不久,10岁的肩膀扛不起北宋的江山,便由年过半百的高太后执政。幼帝赵煦、高太后、宰相司马光都喜欢汝瓷。赵煦亲政后,宰相文彦博、吕大防,元祐皇后、元符皇后,还有婕妤、美人、才人之类的嫔妃,也喜欢汝瓷,而且,皇帝与后妃都有了御用之美意,朝廷便命汝州大造瓷器。于是,汝州大地上窑炉如林,多达300座,另有一说是约1000座,尤其是窑炉的焰火日烈一日,乃至冲天,照耀了汝州城,汝窑也到了一个鼎盛期。
公元1101年,赵佶为帝。赵佶爱江山,也爱青楼;爱嫔妃、也爱书法。另外,他与兄赵煦看齐,还爱汝瓷,也下诏汝州造瓷。于是,盆、碗、洗、樽、瓶、碟、炉之类,釉色或天青,或粉青,或天蓝,或淡粉,或月白;情调或婉约,或绮媚,或高雅,或大气,或沉静;体面或无纹,或蟹爪纹,或蝉翼纹,或冰裂纹。汝瓷品种之多,仪态之美,史上为最。
距汝窑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河流,名汝河,这是一条从《诗经》里流出的河流。得舟楫之便,汝瓷便从汝窑出发,经汝河、洪河、淮河、黄河、蔡河、汴河、五丈河上岸,遵照中轴线,送入了皇帝治政、游宴的地方,以及嫔妃如云的后宫,惊了汴京城内的崇政殿、垂拱殿、崇圣殿、太清楼,也讨得了帝、后、妃、臣的欢心。所以,说汝瓷是官瓷乃至御瓷,没有夸大其辞,至少在北宋是这样。
汝瓷丰韵,唯美,釉面蕴润,似玉,不是玉,却胜于玉,是汝窑工匠的神作。汝窑工匠制瓷,工序繁多,比如,淘泥、拉坯、设计、印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成瓷及修补。单说上釉,就是一件细致、复杂的活,釉层要薄,却莹润,并以玛瑙入釉为名贵。玛瑙釉面没有乳光,也没有脂光,其光泽内敛、柔和,美如丛山的碧波翠色,妙在雨过天晴的云破,正所谓“宋瓷为贵,汝瓷之最”。北宋重和、宣和年间,朝廷大臣中刮着一股风,就是收藏汝瓷。至北宋末,金兵攻破汴京,将北宋宫殿的藏瓷、藏娇掠走,留下了一座孤城。
南宋初,赵构娶了一位刘氏红霞帔,美色倾城,后为贵妃,居奉华宫。赵构醉心于刘贵妃,也醉心于书法,清闲之燕,访书画名家,也习书法,收集了许多书画珍品,赵构悉数藏于奉华宫。同时,他也爱汝瓷,并以汝瓷赐予刘贵妃御用,名奉华汝瓷。
然而,战乱横仍,汝窑被毁。汝瓷虽坚硬,也耐用,却有易碎之虞,即便是一只小鸟,碰倒了它,它也会立即碎成片,更不用说在刀剑之下了。于是,汝河南北两岸的窑炉熄了,空留下一片残垣,一派荒凉。
早在北宋政和、宣和年间,赵佶在玩赏汝瓷之际,发现了汝瓷的瑕疵,比如,釉下有气泡,虽稀疏,如晨星,但贵为贡御,就不能有瑕疵。赵佶身怀艺术鉴赏力,独创了书法瘦金体,瘦金体也有缺陷,但他对汝瓷斤斤计较了。有时候,缺陷是一种美,瑕疵也是一种美。赵佶未能鉴赏到汝瓷的瑕疵美,便下诏在汴京宫殿院内建窑,而且,选窑址、建窑、设计瓷品,烧窑、出瓷,他都身体力行。所以,这座窑为官窑,名汴京官窑,又名北宋官窑。
2006年,三联书店出版了一部名著《中国陶瓷史》,著作者叶喆民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便开启了陶器业。陶器是陶瓷的祖先,两者有着亲缘关系。自从有了陶器,历代帝王有谁在宫廷中建窑?夏禹没有,秦始皇、汉高帝、唐太宗都没有,唯宋徽宗出类拔萃,在重臣、后妃的欢呼中,建了一座瓷窑,空前也绝后。明清有过官窑,中央财政拔专款,但没建在紫禁城内。
汴京官窑是一个孤例。更有意味的是,瓷器一旦从这座官窑出来,似乎身上流淌的是高贵的血统,成了特供品、御用品,不能流通到民间,也不能流向大臣官府。宋徽宗置官窑,初衷便是皇家独享,即便是当朝宰相李邦彦、监察御史李纲、大太监童贯、大奸臣蔡京,权倾朝野,满心怀瓷,也不能沾官瓷的边,到崇政殿议政,旁观几眼官瓷,也算是福了。重臣也有一种情况会有官瓷,就是表现好,皇帝一高兴,赏赐官瓷。
宋徽宗建官窑,皇家独享是一种心态,追求瓷器的完美也是一种心态。他御制官瓷,讲程式,即工序,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也讲人文精神,他塑造的汴京官瓷神韵内蕴,有鼎、炉、壶、樽、瓶,尤以文房用具、祭器居多,其釉面平淡,极薄,釉色如脂,如天成,大致有三种,一曰粉青,一曰月白,三曰大绿,但都不浅薄,不浮露,冰清玉洁,将内心隐藏很深。图案也精致,灵动飘逸。汴京官瓷有一种素描美,更有灵魂。于是,崇政殿、垂拱殿也有了灵魂。本来,后宫的大脑里浮动的只有一个词:宠幸,谁都在翘首皇帝的圣体,没有几个人有灵魂。但,后、妃的宫内放几尊官瓷,后妃便跟着官瓷有了灵魂。
与汝窑一样,汴京官窑也毁于宋金的战火。
官窑瓷器
钧窑要幸运一些。钧窑居禹县钧台,故名钧窑。洪荒初开,祖先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启继父禹之位时,是在这里举宴各地诸侯,建立夏朝的。至于说钧窑,窑火是从唐时的小白峪点燃的。唐中叶,韦后母女淫乱宫廷。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成为新帝,至公元762年5月驾崩。唐玄宗生前曾立唐规:钧不随葬。钧,即钧瓷,说明钧窑最晚在天宝年间就有了。钧窑炉火最旺时是在北宋,尤其是绍圣、宣和年间,遍地窑炉,有100多处,都为朝廷出资开办,而钧瓷也为朝廷垄断,珍藏于皇室。看来,唐玄宗比宋徽宗清廉。至南宋、元代,窑火还在燃烧,即便至明清,钧窑还有体温。
今人考古发现,钧窑的文化堆积层厚至2米以上。出土的文物中,有樽、盆、奁、洗、钵、 炉、盘、碗等,釉色绚烂,奇妙,有紫红、豆青、天蓝、米黄、月白等,而且,窑变神奇,却天然,有诗情,也有画意,或幽潭帆影,或云蒸霞蔚,或雪积南岭,或黄河奔腾,或寒鸦归林,变幻多姿,具有一种朦胧美与不确定性。
均窑瓷器
古人曰,窑变有人巧,也有天工,天工多于人巧。钧窑工匠有绝技,天工更是匠心独具,禹县,一条颍河自嵩山流来,流来了翠岚、妙韵,与虚幻。禹县的土质、水源独特,藏着朝霞、天籁,与月色。禹县盛产钧瓷原料,风翅山、大龙山聚天地之灵气,储存着名贵矿石,豆腐石、孔雀岩、玛瑙岩之类,矿物质成分复杂,又泛出多种色彩。所以,每一件钧瓷都相异,都是独一无双的,都有太平、瑞应之象。
历史的窑火已淡了,北宋的钧窑、官窑、汝窑已成遗址,工匠早已入泥,但,禹县的土脉、火性还在,瓷坯舔火的热切、吮水的深情还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还能见到钧瓷、官瓷、汝瓷的身影,它们还向今人讲述着自己的来龙去脉……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驻院专家、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大学特聘教授,著名作家,已在《中华散文》《散文》《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等纯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专著7部,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蒲松龄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旎,《长江航运》杂志编辑,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中国水运报》《现代少年报》《少年文学报》和《椰城》《蓝铃》《百花园》《妇女生活》《莫愁》《幸福》等报刊上发表作品2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