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推介·赴美探亲之三

他乡见“中国”      

7月4日,美国独立日。女婿说要带我们去芝加哥观光中国城,车窗外的阳光正像金色丝线,织着郊外的夏景。他一边转动方向盘,一边笑着解释:“今天日子好比我们中国的国庆,1776年北美十三州殖民从英国统治脱离,才有了美利坚合众国。”副驾驶座上的女儿回头问:“爸知道白宫为啥叫‘白’宫吗?”我摇头,她便讲起1814年美英战争——英军烧毁总统府后,重建时外墙刷了白漆掩盖痕迹,“白宫”之名才流传开来。

微信图片_20250717111944.jpg



车厢里堆着零食,爱歌在空间里流淌,倒时差的疲惫被这一路欢声笑语浸得淡了。进城的路不算长,芝加哥中国城在城西,紧邻密歇根湖的这座美国第三大城市,藏着一片百年华人聚居地。据说这里住着约十万华人,从早年几家店铺的冷清,到如今商家林立、游客接踵,中国城早成了芝加哥的一抹亮色。隔着街区的杂乱缝隙望过去,美国第一高楼威利斯大厦不过两公里远,却像被这片中国天地轻轻推开了些。

永活大街入口处,蓝色牌楼立得醒目。雕梁画栋间,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在阳光下发亮。恍惚间,武汉阅马场首义广场上,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的铜像浮现在眼前——原来跨越重洋,有些印记始终滚烫。这四个字,从孔子理想中的“人人平等”,到孙中山先生推翻帝制的革命纲领,早成了刻在华人骨子里的精神符号。牌楼背面“礼义廉耻”四字,倒像是给这片异乡土地的注脚。

微信图片_20250717111953.jpg



右侧的培德中心大楼格外惹眼。查了才知,这是芝加哥中国城唯一的历史地标,前身为1926年动工的安良工商会大楼,耗资百万美元,被称作“华人在美最精美的建筑之一”。外墙雕塑用的是伊利诺伊州公司仿制的兵马俑,倒成了琉璃釉陶瓷的巧妙替身。1928年启用时,这里是移民援助中心,有学校、神殿,被侨胞们称作唐人街的“市政厅”,砖缝里都藏着老侨民的抱团故事。

街区两旁的华人聚居区,草丛间各色小花正热闹,红的、黄的、蓝的,混着泥土气,竟让人忘了身在异乡。上世纪90年代大陆移民涌入后,老侨领们牵头建了华埠广场,十二生肖雕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听说这里常办舞龙舞狮、粤剧表演,锣鼓声里,族群的根就这么扎得更深了 

想起最早来芝加哥的华人,是1869年参与跨洲铁路修建的华工。那时广东、福建一带遭逢战乱灾荒,多少人被诱骗、被铁链锁在船舱里漂洋过海,在饥饿与疾病中挣扎。铁路竣工后,排华浪潮又把他们驱散到全美各地,最终在这片土地聚成“唐人街”——每块砖都写着“同舟共济”四个字。

微信图片_20250717112013.jpg



饭点时,大外孙女嚷着要吃乔林火锅。门面普通,一进门却被麻辣香裹住了脚步。小外孙女仰头惊叹,女儿笑着翻译:“她说‘好大呀’。”服务员刚摆好碗筷,大外孙已握着铅笔在菜单上打勾,夫人忙拦:“少点些,别浪费。”我摆摆手:“难得来,外公请客。”邻桌六位姑娘正用中英双语聊着毛肚的涮法:“七上八下,久了就老了。”一个外国姑娘举着筷子笑:“中国火锅,太好吃了!”女儿轻轻碰我胳膊:“别一直看,人家会不自在的。”

穿红T恤的服务员端来食材,除了鲜切的肉卷、鸭肠,还有盘撒满芝麻的炸薯片——美籍孩子的最爱,甜辣里带着点孜然香,竟意外合口味。孩子们手忙脚乱地往锅里下菜,蒸汽腾起时,倒像在家乡的饭桌上一样热络。

饭后逛中国超市,货架上竟摆着老干妈、山西老陈醋,连武汉特产的汉菜都有。原来世界早没那么远,除了肤色、语言,柴米油盐竟这般相似。

夕阳西斜时,女婿说该返程了,晚了城区会堵车。外孙女嘟着嘴爬上车,经过涵洞时,我指着头顶问:“这是地铁?”女儿点头:“不过很旧,因为土地私有,没法入地,只能高架。”女婿补充:“车厢还是前些年中国青岛四方公司造的呢,2021年才开始用。”我望着窗外独立的车厢——一节节分开,不能互通,忍不住叹:“比国内差远了。”

就说武汉地铁,多气派。商务区站的“璀璨星河”穹顶,954块渐变蓝紫玻璃拼出星空;光谷空轨“光子号”悬在半空,270度观景台能让人“飞”着看风景,透明地板上的紧张与欢喜,漾在多少人拍过的视频

车子驶出高架时,手机跳出新闻:霍尔木兹海峡上,不少外国货船悄悄挂起了中国国旗,只为避开袭击风险。国防部发言人那句“公道自在人心”,说得掷地有声。原来这面红旗,早已成了实力与中立的象征。

微信图片_20250717112021.jpg



暮色里,芝加哥的街灯渐次亮起。恍惚间,牌楼的“天下为公”、超市的汉菜、武汉的空轨、海峡上的红旗,都在眼前晃。原来无论走多远,总有些东西让人心安——那是祖国的影子,藏在异乡的烟火里,也亮在世界的目光中。

 

2025年夏写于芝加哥

 

作者简介:廖生斌,男,湖北省武汉市人,1980年11月入伍,团政委任上退出现役。1999年转业至武汉海事法院,现已退休。喜欢写作,习惯品味生活。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