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多代表作《老黄牛》
七
自参加工作以来,刘三多的画笔一直以时代精神为主旋律,表现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题材,记载着祖国前进的步伐。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他创作了向英雄致敬的《最高的奖赏》《战斗英雄陶少文》。
《茶园新林》《农家乐》《洗苕粉》等则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的新风貌。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刘三多画了一幅重要的油画作品《根》。
1998年抗洪时,他画了《高建成》。
“全人类同属一个世界,全人类共同追求美好梦想”,这是刘三多对2008北京奥运会的理解。为了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国的书画艺术,中央文史馆面向全国各地收集著名书画家的书画作品。经报题筛选,湖北省共有6名画家和1名书法家的作品进入初选,刘三多就是其中一位。同年6月下旬,湖北文史馆把湖北的7幅作品送到中央文史馆,中央文史馆再次筛选,并于7月底通知作品入选的书画家,最终创作一幅定稿,并在年底前上交。等到2008年奥运会期间,中央文史馆将把所有的入选作品在北京进行展出。
“我一听说能为奥运作画的消息,就决心要创作一幅作品参加评选。”刘三多兴致勃勃地说,“思考了很久,最终决定以深受世界人民热爱的和平鸽为创作题材,来表达"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一与奥运密切相关的主题。”刘三多感慨:“为了能更好的画出鸽子的形态,我到洪山广场和东湖鸟语林看那里的鸽子就有好几次,就是想多搜集点鸽子的资料。”
胸有成竹后,他就在4尺宣纸上画了一幅这样的画:数十只各不相同的和平鸽在地球上方奋力飞翔,代表全球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奥运的热情。地球中心则是奥运的象征物——五环,所有的和平鸽正在向着北京前进,代表了在本次奥运会期间,世界各国人民将共聚在北京追逐梦想。
“其实,我不是第一次接触奥运题材的作品了,”刘三多透露,“申奥的时候,我曾经画了一幅《2008——相约在北京》。”这幅作品是一幅六尺宣的国画,表明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办好奥运会。刘三多高兴的说:“当时这幅作品被放在展厅的中央,很多观众都长久的驻足观看。”《人民日报》记者报道:此画“格外引人注目”。
刘老对我说:“我亲身见证了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其间的感受、感悟与感恩之情一时难以言表。”在客厅,刘三多展开他自费到打印店印制的十多米长的布料横幅绘画作品《伟大的历程,永远的丰碑》,该作品集时间节点和地理坐标为一体,从时空两个维度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观看此作,更使人感受到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弥足珍贵,更觉刘三多拳拳爱党、爱国之心。
刘三多还对我说:我是一个从旧时代走过来的文艺工作者,我的个人命运伴随着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培养以及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改变。我曾两次被破格越级提拔,一次是从文化馆干部到地区文联副主席,一次是从文联副主席到市政协副主席,成为副厅级干部。
八
在刘三多家中,我指着他绘制的一组八幅连环画《雷锋的苦难童年》问道:“您对雷锋肯定是饱蘸深情吧?”他告诉我,他比雷锋年长一岁,雷锋的精神影响他一辈子,所以60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地学雷锋,画雷锋。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在中央报刊隆重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后,全国掀起了学雷锋的高潮。从那时起,他身为蒲圻县(现赤壁市)文艺宣传队员时就开始画雷锋。为了大力宣传雷锋事迹,经常出墙报,办黑板报,究竟画过多少雷锋像,连他自己也记不清。1965年,为参加蒲圻县举办的画展,刘三多决定创作一幅以雷锋为题材的作品。他根据雷锋在童年就成为孤儿的悲惨身世,深情地绘制这组八幅的连环画。
从那以后,刘三多画雷锋的笔就从未搁下。半个多世纪以来,刘三多的身边涌现出很多雷锋式的人物,他遇见就画。2013年春,正值雷锋同志以身殉职50周年,同时又是国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50周年。刘三多受委托创作水墨画《弘扬雷锋精神 向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并在上海展出,前来观展的军人及民众深受感动。
刘三多热情地招呼:你们看,客厅墙上挂着的就是我2011年创作的第一位“活雷锋”画像——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他曾任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巡视员。几十年来,吴天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成为基层党员干部的好榜样。2008年退休后,他仍坚持每天义务信访接待,担任全省三十多所大专院校的志愿顾问、德育老师。在吴天祥精神的感召下,湖北省成立了1万多个“吴天祥小组”,近10万党员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常年活跃在街道、社区,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在政府与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吴天祥把好事做到千家万户!
还有“深藏功名”军中模范的马旭,“感动中国”的徐本禹,“小处方医生”王争艳,“割皮救父”的刘培、刘洋,“信义兄弟”孙东林,“在无声的世界里大写人生精彩华章”的杨小玲,“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全国劳模易勤等最为闪光的新时代先进人物。
这些功勋卓著的当代中国英模,都是刘三多笔下的精彩故事,让人感动不已。刘三多说:“他们的事迹都非常感人,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看到了雷锋的身影。我希望这些英模们的种种先进事迹和善举让日渐冷漠的世情温热起来,让人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可爱。也希望通过作品,为社会风气的好转做点事情。”
刘三多的国画《奥运火炬手董明》,让人观后热血沸腾。身残志坚的董明,她9岁时,是省跳水运动员,比赛中为了避让队友,不幸造成颈椎高位截瘫。然而,她却以惊人、超凡的毅力,在病床上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成功地进入大学学习,获得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董明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虽身有残疾,她仍选择将爱传递,她资助农村失学孩子、参与运动会外语翻译志愿者服务、成立“董明爱心志愿者团队”,还被评为武汉无偿献血爱心大使,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凡是观看刘三多为董明创作的人物画,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董明手中火炬燃烧的热量和传递的温度。习近平总书记4次接见董明,并称赞她:“你真棒!”
九
刘三多所画的“雷锋和当代活雷锋”不计其数。刘三多步入画坛以来,不仅画雷锋,还讲雷锋,做雷锋。他常常深入各级大中学校、企业、社区,讲“新时代活雷锋”的动人故事,大力弘扬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他说:“我比雷锋大一岁,然而雷锋的精神却影响了我一辈子,我有永远的‘雷锋情结。’作为一名老文艺工作者,我决心一辈子学习雷锋,宣传雷锋,甘当宣传雷锋精神的终身志愿者!”
他自己也成了“活雷锋”。他除了积极参加社会上的一些英模宣传活动,他还关心一些道德模范和身残志坚人士的生活和学习,免费教其画画,并提供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他说:“我感谢这些学生们,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让我感动、敬佩。同时他们也给了我回报社会的机会,更好地体现一位艺术工作者的价值。”
“这几幅画是我学生们的作品”, 刘三多指着摆放在客厅里显眼位置的几幅画作骄傲地介绍。其中,一幅题为《幽谷清香》的水墨画署名董明。正是被这份爱心、乐观、坚韧、奉献打动,刘三多收其为学生,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技法和艺术创作的心得传授给她。除此之外,刘三多还带有其他学生,他们或身有残疾,或罹患疾病,还有一位得了3种癌症后,一边治疗,一边跟随刘三多学画。在学画过程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如今她的身体彻底康复。刘三多赞赏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坚韧不拔,乐观向上,均免费教学,以艺术的力量鼓励他们面对坎坷沟壑,将正能量传播给更多人。
刘三多的画作既在展览馆和大学的展台上启迪着观者的思想,也在城市基层的街道、社区活动室内滋润着观者的心灵。受水果湖街道和茶港社区邀请,刘三多于2021年两度志愿免费主办个人画展,提供多幅珍贵作品用于展览,并自费印制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画报画册赠予参展人员。听闻刘三多在社区办画展,有朋友打趣道:“你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什么还到社区展览?这不是自降身份吗?”刘三多说:“社区举办画展是最基层的,规模虽是最小的,但是很有意义!上次师生画展现场,一位党员同志在观看画作后说,自己本来是被社区书记‘劝’来参加展览活动的,但是来了之后,觉得真要感谢书记,自己来对了,不虚此行。她的这番发言让我很受鼓舞。”
耄耋之年的刘三多说,通过画面,现场解说“新时代活雷锋”的精彩故事,对别人是一种教育和沟通,对自己是一次精神的不断升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需要雷锋精神薪火不息,代代相传。我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把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
2018年10月16日,刘三多被湖北省共青团联合会聘为“最美新生”导师。
十
没有高深的长篇理论,没有沙盘的精密推演,但他却在武大、华科、华农、华师等数十所高校应邀授课时,广大师生对刘三多的讲课好评如潮。
刘三多说,我讲课时都带长绳子、小夹子去。讲台上、会场里挂满了我几十年来创作的各类美术作品,一幅作品就是一个精彩的创作故事与体会。仅《我的艺术人生》《画讲中国故事》《我创作(老黄牛)的经过》《我的40幅九宫风情》等课题就有上万人次听讲,许多同学在听完一次次讲课后感慨万分,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无不啧啧称赞。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朱佳慧同学说:“为什么而学习?为什么而画画?这是我们作为华师美院学子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画笔不光光只是作为我们考学的工具,更应该成为我们爱国、爱人民的表达方式。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树立远大理想信念。不能局限于物质生活,而应更多考虑为他人、为祖国。” 熊荧樾说:“ 刘三多先生热血澎湃的讲课使我感动无比。刘三多先生用他的画笔画下了无数伟人和祖国的大好河山,记录下了无数壮阔景象和一代人物风情,正能量十足。从老师分享的那么多画卷中,我不仅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壮举,同时也感受到了刘三多先生对艺术和时代伟人的讴歌。”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说:“您的画,凝结了对祖国的爱,对英雄的敬,对未来的憧憬。刘老先生的画围绕会堂转了一圈,一圈,又一圈,80多岁的老人在桂子山上铺开了他的人生长卷。他心中有信仰,脚下有方向,手中有力量,他告诉我们,我们学了好技术,要用好的技术奉献到爱国事业上来。80多岁的刘老站在台上,上身微曲,刘老依然说:冲啊——冲啊——!”接触你已经有一段日子了,小组合作、课外实践、演讲,多样的形式让我认识到了不同于我起初印象中的思政课。今天的你,还请来了令人敬仰的、可爱的刘三多画家,实在令人激动!我前几天才在湖北省美术馆见到了刘三多先生的作品,没想到现在可以有幸见到本人,实属欣喜!这次的课,真的收获颇丰,我会去品味、探索对于我自己绘画创作的意义与人生启示。感谢你,亲爱的思政课!”
刘三多说,美术工作者想要多出作品,快出作品,出好作品,就必须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现场。他举例说,我多次登临鄂南幕阜山脉的九宫山,1994年秋天,一来到自然保护区的腹地,就被那里的美丽神奇的溪流瀑布和千姿百态的石头而打动情感:不画出像样的九宫山的石头,愧为鄂南画家 。我很快创作出了第一幅石头油画《清泉·石头·小草》(64cmx140cm)。我采用上下对比的构图方法,上半部分是一段崖壁,由一块块巨型岩石错落堆垒而成。下半部分是清泉,在清澈的泉水里,石板纹理依稀可见,还可以感觉到泉水在无声地流动着。 画的顶部,有一丛茂盛的青草,从崖缝生长出来。青草右边,有一条纤细的绿茵茵的藤蔓,左边则是几片枯萎的叶子。 那里没有土壤和水源,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
1998年5月22日,我已进入花甲之年,毅然背上行囊,离开温馨的家,第6次来到通山县九宫山自然保护区。陪同我的年轻人雪雁鸣是位摄影爱好者。凌晨5时,我们带着干粮,背起柴刀、铁钩、绳索,向石龙沟出发。石龙沟景区离九宫山镇40多公里。由于当时公路还未修复通车,只好沿山路步行。漫长的征途艰难险阻,乱石遍地,杂草丛生,沟壑横陈,但一老一少,志同道合,纯朴厚重,一路的山水风景成了前行的力量。 为了采拍更多更美的自然资料,为了创作更理想的油画,我们都不忍轻易离去。我们吃干粮,喝泉水,在石龙沟一呆就是三天两夜。
我第七次上九宫山是1998年的冬季,我不愿放弃饱览40年一遇的盛大雪景的机会。想到那银装素裹的幕阜山,本身就像一幅幅鬼斧神工的山水画,在当地两位向导的帮助下,我终于登上九宫山的安坪并顺利返回保护区休息,为以后创作系列《九宫风情》埋下了伏笔,收获满满。
刘三多说,我画的每块石头,我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们都有各自的个性特征。九宫山的石头,与鄂南其他地域的石头不一样。比如崇阳县大源乡的石头,这种风化的石头,与九宫山的石头完全不一样。我画的《戏游黄龙石墩桥》,画中的桥只有桥墩而没有桥面,人们过桥,就是跨过一个连一个的桥墩,当地人叫这种桥为跳桥。在这条小河上,露出水面的石头,是通城县的石头,与通山县九宫山的石头,当然也不一样。这种种石头,坐在家里是画不出来的,也不是到了实地比照实物就能画出来的。
刘三多动情地说,没有深入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就没有1994年的《清溪奔快》《樱花沟》《樱花潭》等一些作品,也就没有1998创作的《安坪冬韵》《瑞雪》《春融》等作品。刘老说,当我一次又一次从九宫山脚底攀上九宫山顶峰,我悟出一个道理: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九宫山的水,千回百转,最终要流向大海。正因为有水,九宫山山上山下的每块石头,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个性。我画石头与流水,就是画人生的力量和源泉 。
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富道评价刘三多时说:“鄂南画石之王非刘三多莫属也!”他曾点评刘三多2001年所画的《古战场赤壁》。此画中刘三多画的石头发挥到了极致。赤壁以三国赤壁之战的史事传世。在《古战场赤壁》上,矶头浪花飞溅,远天白云闪烁,白色的浪花与白色的云彩都呈放射状,二者若及若连,仿佛千百年前的战火硝烟还未散尽。这幅油画以石头为主体,以古铜色为基调,石壁巍然挺立,峭拔雄伟。它像一部厚重的史籍,唤起人们重温久远的历史。
刘三多曾送给刘富道一幅小样《奔腾的野马河》。刘三多为这幅画配了一首打油诗:“一山一山接一山,山顶冲出云天外。高山深谷小溪水,立下壮志归大海。溪水出山谈何易,要跨叠叠万重山。溪流向左碰了壁,转到右边受阻拦。昼夜兼程朝前赶,一路高歌乐开怀。溪水虽柔性可刚,百折不回奔大海。目的不达永前迈,粉身碎骨也心甘。”这兴许正是一位大画家想给一位大作家要说的几句内心话吧。
十一
“挥毫泼墨扬正气,水墨丹青写春秋”。刘三多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紧贴时代脉博绘画,成就辉煌,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全国政协、省政府、省政协、省委宣传部和咸宁市(地)委等有关领导多次看望刘三多,并作出相关批示和组织开展相关“三多活动”。
据《咸宁曰报》1998年6月18日头版报道:为使“三新”活动取得实效,地委宜传部把学理论与学习身边典型结合起来。6月12曰,他们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参观“刘三多画室”,并展开热烈讨论。地委委员、宣传部长俞柏林提出,全区宣传战线要向刘三多学习,以身边的典型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宣传部全体党员干部深受教育和启发。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刘三多浓烈的职业情感、虔诚的敬业精神、严谨的从业态度和勤奋务实的作风、甘于清贫、乐于奉南献的情怀,正是新时代赋予党员干部的新要求。
据1999年11月22日《咸办通报》第10期《缪合林同志在咸宁视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昨天看了刘三多,我当时有个体会,如果我们具有刘三多那样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艺术的追求,用这种精神发展经济,再大的困难也能解决。”
据《湖北日报》2000年1月23日报道:由省政协主席会议推荐的刘三多画展,昨日下午在省政协多功能厅开幕,省领导杨永良、徐晓春、丁凤英、韩南鹏、蒙美路、程运铁等出席并为画展开展剪彩。300多位出席省“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观了画展。
1998年11月,刘三多当选为湖北省政协委员;1999年2月,时任湖北省省长蒋祝平为刘三多颁发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聘书,享用终生馆员机制;2000年7月,刘三多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授予他“在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刘三多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美术家,也是一位湖北省模范政协委员。他具有浓烈的职业情感、积极履行职能、服务大局、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省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他提出了292号和519号提案,这两个提案都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有了满意和基本满意的答复。519号提案是《加强通山县省级国有林场森林防火硬件建设迫在眉睫》。为写好这个提案,他不顾年高体弱,多次深入基层,亲临实地考察,认真调查、咨询,听取群众的意见,渴了就在农家喝口凉茶。当年,他还带领农工、民盟医卫界的教授、专家赴成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进行义诊;接受义诊的有300多人次,为义诊群众手术6例。刘三多还在成宁市通山县的九宫山举办个人画展,接待观众2800余人次和12个旅游团体。40幅《九宫风情》系列画构图严谨、色彩微妙、用笔细腻,饱含九宫浓情,领导、专家和观众一致给予好评。当年5月应通城县政协之邀,刘三多不辞辛劳赴通城举办了为期2天的画展并进行讲学,仅二天时间,参观并听讲学的人数达12000余人次,专家评点,刘老的画主题鲜明,观其画如沐春风,令人鼓舞,令人振奋。他总是在祖国的怀抱里燃烧着他对自然对艺术的爱,并始终坚守艺术不能脱离时代,不能脱离人民的信念。
刘三多从事绘画工作60多年,却依然保持着年轻人一般的创作热情。2009年,他受中央文史研究馆委托,为7位老馆长画像,他克服了资料有限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绘画工作。中央文史馆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于当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收藏仪式。2019年7月,他参加了由中央文史研究馆艺术指导、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统战部、文化旅游厅、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第三届 “贺兰雅集”文化交流活动,参观了银川明代古长城遗址。有段长城断裂地段,险峻无比,令人震撼。他毫不犹豫地走到了断裂悬崖处找好角度进行拍摄,希望多收集一些素材。这种在旁人看起来何其辛苦何其危险的事,对他而言是何其的愉快!谁能说刘三多老师不是在用生命热爱艺术呢?
画为心迹。刘三多以画抒发心声:“最近在筹办‘刘三多师生画讲中国故事’事项,将以弘扬党史国史、弘扬华夏人物、弘扬祖国美好、弘扬腾飞中国、弘扬家乡巨变五个篇章进行布展。”刘三多兴奋地对我说。
“祝您的事业锦上添花!祝您寿比南山!祝您福如东海!”我紧紧握着刘老的手深情表白:“与您走得这样近,这样热乎,我算是幸运到家了!”
作者简介:唐业继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处级退休干部,中国法官文学艺术联合会理事,湖北省法官协会秘书长,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