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决战,曹起与袁灭
按语:或许,黄河边的一块化石、一抔泥土、一粒北粟,便是我们的祖先,或许,我们的祖先入泥为草、化霞如绮、缕若清尘了,但我们的血管里仍有他们的体温、基因。本书第一章总述黄河的地脉、文脉、龙脉之后,以空间为序,用第二、三章详解了上游云端里的山水、风情、艺术,河套中的美景、乡韵、马背上的柔情;再用第四章透视中游惊天的晋陕峡谷,以及两岸的名景、名吃、名建筑;后用第五章讲述下游的“悬河”,以及沿岸的古都、古战役、古土地上的环保情怀。
东汉末年,献帝苟延,汉廷残喘,大权独由董卓所篡,一场政治灾难难免,夺权,兼并,割据,便是核心情节。战争之下,千里无鸡鸣,却散布着群雄,比如,曹操据兖豫,吕布据徐州,刘表据荆州,袁绍据冀州。再征战,兼并,尤以曹操、袁绍最盛了。
袁绍
袁绍出身名门,家有“四世三公”之美誉,父子相继,为世;朝廷重臣,唯三公。袁绍也出于一脉,且官逾三公之位。初始,他便是以反袁起家,为联合军盟主。之后,他兵取青州、并州、幽州,其势汹汹。与袁绍相较,曹操没有高贵的血统,充其量出生于低微的官宦之家,却通武策、经传、管弦,又有清峻的文思、慷慨悲凉的情怀,与登高诗赋的爱好。另外,他还通农民的心理。吞徐州、河内之后,曹操势及黄河、淮河以北,西达关中。
曹操雄据黄河下游之南岸,北岸为袁绍独占。两强隔河虎视,都有吞食对手的胃口。于是,两强之战不可避免,必有一丧也不可避免。
公元200年四月六日,袁绍发起挑衅,亲率10万大军、万匹战马,渡过黄河,南下进攻许昌。许昌,居中原腹地,历来为群雄逐鹿之地,孕育了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子、秦国丞相吕不韦、西汉留侯张良和御史大夫晁错。而且,曹操把汉献帝也挟持在许昌。袁绍策马奔腾,至许昌之北的官渡,突然勒马,马嘶,蹄起狼烟翻滚,又有刀锋照临了颍河、蓝河、北汝河、石梁河。袁绍放眼天下,目中什么也没有,心里却说,岂容袁曹并雄!
曹操雄健,深沉,风骨魁奇,便率4万魏军,直往官渡,应战于袁军。许昌,多盐碱地,漫无边际,如雪覆裹,曹操常在这里狩猎射鹿。如今,袁绍趾高,横行,有野心,企图夺许昌,灭魏。但,鹿死谁手,还是一个悬念。虽说曹势不如袁势,但,曹操的军帐下有诸多名将,有胆,也有识,且与他同心同德,比如,郭嘉、荀彧、杨阜。这些谋士认为,论兵力、军需、装备,袁绍占优,论其它,曹操领先。看上去,袁绍强大,但他用人却疑人,高层积怨深,自负,轻敌,却优柔寡断,这正是曹操的可趁之势。而且,曹操果断,善谋,有吏才,也有帅才,智囊、高层大多服他,这是袁绍远远不及的。谋士所云,不是恭维,不是溜须,是实话,更是力量。于是,曹操纵身跳上马背,如秦皇汉武之风韵,开始与袁绍过招,也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官渡之战的序幕。
当然,袁绍也非庸帅,自初为东汉司隶校尉始,一直走到现在,盘踞于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名动天下,不纯属好运气,也有谋略的成分。曹操了解袁绍,曾经互为密友,谋反宦官。又曾经同是东汉末年栋梁之材,有扶拯朝廷衰弱的抱负。灵帝时,何进紧握兵权,是为大将军。灵帝有点不放心,因为何进毕竟是外戚人、皇后的异母兄。公元188年五月八日,灵帝决定组建西园新军,意在削减何进之兵权。初置西园八校尉时,灵帝便将袁绍、曹操诏入,一曰中军校尉,一曰典军校尉,军阶并列,序列却有别。后来,政见相异,两人相敌了。
官渡初战,袁绍派先遣部队横渡黄河,再分两路突袭曹营,一路为大将颜良统领,攻白马;一路为大将文丑统领,攻延津。曹操嗅觉灵敏,一看便知袁军动向,率军紧急驰援延津所部,还诱杀了文丑,所谓“兵者,诡道也”。文丑殉难,袁绍并没有伤感,沙场上的阵亡是常有的。折了文丑,还有颜良。于是,袁绍等待着颜良的捷报。颜良也殉难了,白马还是曹操的地盘。
折了两名大将,袁绍没泄气,想复仇,放弃了白马、延津,率军渡过黄河,转而结营合围曹军。这时候,两军对峙,官渡布满了暗箭、利弩、圈套、埋伏,以及兵阵。袁绍相信,凭袁军的武装、兵力,拿下曹军,是指日可待的。
兵力的多寡,不是赌注,也不是输与赢的砝码,只是军势,只是一种场面。曹操相信,谋略才是胜与负的关键,以弱胜强,孙子早在他的兵法中便讲过了。曹操筑起营寨,东西走向,绵延数十里长,意在以守为攻,而袁绍却发起猛烈的攻击,箭雨呼啸,急于灭曹,以占领官渡。拉锯战持续100多天。一时间,曹军粮草即断,部队面黄肌瘦,主帅曹操便有了撤军、退守许昌之心。孙子曰:“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说的是钱粮与战斗力的关系。曹操退守许昌,一是无奈,二是诱敌。许昌为曹都,可攻,也可防,粮草能续上,部队会补充正能量。另外,袁绍战官渡是热身,终极目标是许昌,但攻城却是一个细活,慢功夫,依袁绍的急躁脾气,许昌还会在曹操的口袋里,袁绍夺取不了。孙子曰:“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说的是攻城为下策。
曹操
坚持也是一种高境界。这一转念,源于麾下的谋士荀彧。荀彧认为,粮草短缺,不可长久,但正值相持期,谁先退,谁势屈。继续坚守,扼其喉,形势一定有变。荀彧貎美,体伟,有洞察力,曹操开明,纳言,令全军再守。不日,如荀彧所料,曹军形势向好。其标志是,袁绍部将张郃的弃暗投明。一天,袁绍派张郃率部进攻曹营,张郃认为,曹军营盘牢固,非一箭能攻取,不如兵援淳于琼,诱惑曹操。虽与袁绍意见不合,但他不得不听从袁绍的军令,结果张郃大败,干脆放下弓箭,投奔曹操,上演了“微子去殷”的剧情。曹操亲迎张郃,封其为偏将军、都亭侯。与之齐降的还有高览,高览也是袁绍的部将,他承袭“韩信归汉”之遗风,加盟曹军,被封为偏将军、东莱侯。
军帐下,多了两名虎将,曹操之师一派军振。隔几天,曹军又添一位谋士,名许攸。许攸曾与曹操、袁绍为友,曹操与袁绍分野后,他加入袁绍智囊,劝说袁绍与曹操联盟,却被否决。官渡之战前夕,许攸再劝袁绍不要攻打曹操,依然被拒绝,许攸失望,怀才不遇,便叛投曹操。袁绍自傲,怎么也想不到爱将会背叛他。自此,袁军开始乱了方寸。
张郃、高览、许攸曾身居袁军高位,自然清楚袁军的战术。按许攸的情报与计谋,曹操亲征乌巢,率5000名奇兵偷袭淳于琼所部。淳于琼,也曾为西园八校尉之一,与袁绍、曹操齐名,后追随袁绍,居将位。其时,淳于琼镇守乌巢,袁绍下令1万多名将士押运粮车,至乌巢宿营。夜下,曹操所部悄抵乌巢,袁军的刀锋、粮食,以及淳于琼,都在鼾声中。突然,一把火冲天燃烧,断了袁军的补给,也灭了淳于琼。
之后,袁绍腿子发颤,腰也站不直了,军粮毁了,箭也蔫了,兵士无心恋战,或溃散,或投降,或由曹军所歼,袁绍再无回天之力,唯有逃亡一条路。于是,他骑上战马,渡过黄河,向着冀州北逃而去,身后仅有800骑兵,稀稀落落。说官渡之战,袁绍惨败给了曹操,还不如说他惨败给了故将,更不如说是输给了他自己。冀州是袁绍的大本营,回到冀州,他有了回家的感觉,可以韬光养晦,再图安邦定国,但,天不佑他,公元202年之夏,一代名将袁绍病逝,让曹操少了一个强大的对手,东汉末年的历史也很遗憾。
曹操的战马还在奔腾,奔向了冀州。是时,袁绍入泥,不再与人纷争,也不再行走在刀锋上,但他身后的儿子却在争权、暗算,乃至刀刃相向,这是曹操最盼望的事。没几日,曹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逃往辽西乌丸。
曹操也是书法家,尤工章草,其书法雄逸绝伦,瑶若璀粲。他一生驰骋疆场,少有余暇弄笔墨,作品自然不会太多,但不乏妙品。曹操奠定曹魏立国之基,也是一种“妙品”。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驻院专家、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大学特聘教授,著名作家,已在《中华散文》《散文》《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等纯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专著7部,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蒲松龄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旎,《长江航运》杂志编辑,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中国水运报》《现代少年报》《少年文学报》和《椰城》《蓝铃》《百花园》《妇女生活》《莫愁》《幸福》等报刊上发表作品2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