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黄河连载·第四章名峡惊天 第二节2

t0150bc734bd5748e5c.jpg



按语:或许,黄河边的一块化石、一抔泥土、一粒北粟,便是我们的祖先,或许,我们的祖先入泥为草、化霞如绮、缕若清尘了,但我们的血管里仍有他们的体温、基因。本书第一章总述黄河的地脉、文脉、龙脉之后,以空间为序,用第二、三章详解了上游云端里的山水、风情、艺术,河套中的美景、乡韵、马背上的柔情;再用第四章透视中游惊天的晋陕峡谷,以及两岸的名景、名吃、名建筑;后用第五章讲述下游的“悬河”,以及沿岸的古都、古战役、古土地上的环保情怀。 

 

 

二、韩城民居

陕西东部、黄河西岸,有一座古城,名龙门,取于黄河峡谷的出口处龙门。《禹贡》曰:“龙门,禹贡雍州之城。”西周之初,周武王封子于此,始称韩城。隋开皇年间,文帝置韩城县。春秋交易,韩城便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文化底蕴。

u=3671726756,3226716671&fm=173&a.jpg

韩地民居风光


韩城古意流淌,流淌于明清石桥、县衙、老街、陈巷,与民居。古城有一条主街,贯通南北,其东、西两翼为次街,还有小巷,多达72条。街与巷之间,立着770多栋民居,青砖,灰瓦,雕花,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大多为商铺、住宅合一。门敦厚,门楣上却镌刻着题字,比如,耕读、树德、登科、世科第、和为贵、父子御史、十马高轩,几分彰显,几分荣耀,几分自励。门前,一条青石板路通往萝石书院、龙门书院,也通往外面的世界,更通往仕途,乃至朝廷。从这样的民居走出去的人,基因里大多有无限的风光,刚生下来,啼哭声中便多了一种读书声。

韩城出文星,钟灵毓秀。金元时期,狼烟四起。为避战乱,解氏兄弟三人离别山西稷山,漂泊到陕西韩城。当时,战火没有烫伤韩城。于是,他们择地落户,并娶妻生子,为解家村的源头、解氏后裔之始祖。之后,老四、老幺也来到韩城。

明万历年间,三兄弟伯仲济美,联芳荣登进士榜,隔几年,老四中举、老幺贡生,所谓“五子登科”。晚明时,子辈又有两进士。至清中叶,解家进士11人、中举13人、贡生14人,其中有2人入明史、3人立乡贤祠、4人进通志,正所谓圣贤世家。明清之际,韩城有一句口头禅:“朝半陕、陕半韩、韩半解卫。”说的是明廷、清廷以陕西籍官吏为多,陕西籍官吏以韩城籍居多,韩城籍官吏又以解、卫两姓人为多。

见贤思齐,追思前学,是解家村一直沿袭下来的民俗。于是,乡贤乃至普通居民自愿解囊,名匠便在村间建了一座文化院,院内,又立一座进士碑,为追古,更为激励后学。这座文化院不高,面阔,貎似民居,却是民居的放大。入内阅览群书,读书人心静,与大千世界的喧哗与骚动有天壤之别,唯有书页的翻动声,兑入窗外的蛙鸣。解家村不大,居民却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

美德彰明,是韩城的民风。清乾隆年间,韩城出了一位状元,名王杰。王杰的祖居位于韩城的繁华段,寸土寸金,地皮昂贵。王杰告别故乡,晋京读书。其间,管家与邻居为地界寸土必争,发生舌战。管家认为,王杰是状元,前途无量,仕清佐帝也是有可能的。管家便寄信给王杰,请他出面说话。

t01519667be6ce4c00a.webp.jpg



王杰淡定,小视祖居的地界,回复说,当年秦始皇筑长城,长城还在,秦始皇却归西了。邻居筑屋,让他三尺也无妨!相形之下,管家自觉有绌,便照主人之意,让了邻居三尺。邻居自叹弗如,也让出三尺来。于是,韩城便有了一条著名的六尺巷。王杰由乾隆帝亲拔,后归于乾隆帝宫,官至宰相,并与乾隆帝宠臣和坤共事,却不迎奉和坤。于是,两者便有了一次简短的戏言。和坤曰:“状元宰相,果然好手!”王杰曰:“杰手虽好,但不聚敛。”有道是书如其人,王杰辅帝,为名相;又工于书法,是清代书法大家。其书法大气,严谨,处处中锋,透出一种正直的力量,又不乏文人的书卷气。至今,韩城人仍以王杰为圣贤,楷模己为,许多人家还品赏、临习王杰的碑帖,甚至珍藏着王杰的书法作品。

韩城东北有一条葫芦状沟谷,沟谷中立一座“小北京”,名党家村,以古民居见长,响誉国内外。

公元1331年,党家村便有了雏形,后经元末、明季至晚清的兴建,接通了村与寨,尤其是20多条巷道纵连横贯,其间,民居群立,与民居配套的建筑,比如,神庙、祠堂、牌坊、宝塔、私塾、古井、老池、戏楼之类,也散布于村间。另有暗道、哨门、城楼、火药库、看家楼之类的建筑布置于寨。村,住人。寨也住人,更多的是防御外侵。当然,党家村不止党姓,还有贾姓,两姓自明成化年间开始联姻,成为亲家,子孙绵延,又合家经商,共通甘苦与荣辱,加之贾与家谐音,这座村便名曰党家村了。

说党家村是“小北京”,与这里遍布的四合院有关。至今,党家村16.5公顷的版图上还保存着123个四合院、321座古民居,多为明作清品,晚于北京四合院。四合院发源于北京,元廷建都时,建了宫殿、坊巷、胡同,也建了四合院。依深浅、窄阔,与进数,党家村四合院落多为“口”字形,也有“日”字形,少有“目”字形。

t012ae21a631b2078a9.jpg

小北京四合院


一般来说,党家村四合院居于水、塬之间,向阳,通风,有厅房、厢房、门房、呈长方形,占地约260平方米,厅房宽敞、阔绰,用来婚丧嫁娶摆宴,并供奉先祖。厢房、门房多为卧房。《荀子·君子篇》曰:长幼有序。党家村世代崇尚儒学,温顺,中庸,进退施礼,长辈与晚辈、兄与弟之间依序而居,没有造次。庭院最深处,月浮廊,醉双靥,最适女人倚窗独坐,或垂帘听夜雨,伞眠庭院,最宜闺秀做美梦。

四合院为党家村民居之最,多是一家之居,偶有二家之居,都由石、砖、木结构而成。于是,便有了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而梅、兰、竹、菊、松、兔、鹿、牛、虎、蝠之类,是民间工匠雕刻最多的,几何图案、琴棋书画也雕刻。一院之门是一家人的脸面,出于风水之虑,门开在左侧,或右侧,所谓偏门曲,可“聚气”。门黑色,门框红绿色,门上面置额匾,或木质,或条石,浮雕着几个字,比如,忠恕、忠厚、文魁、明经第、进士第、太史第、耕读第、世进士、世科第、富德居、孝悌慈、谦受益、居之安、承天休、天赐吉祥、诗礼传家,蓝底金字,字虽简约,却彰显着功名、身份、心志,与处世趋向。门的两侧是砖雕,多为书法楹联,内容涉及家训、劝学、治家、向善,比如,上联笃礼崇义,下联抱淑守贞;上联鱼虾浮浅水,下联鸿鹄博高云。

门外,蹲着一对吉兽,石雕,却神态逼真。还有上马石、拴马环、拴马桩,与旗杆。旗杆也是身份的象征,官宦、进士、举人等才立杆,普通人立不了杆。党家村一直崇尚读书、上进,明清两季,就出了44名秀才、5名进士、两代举人。清雍正年间,党家村立了一座六角阁,砖塔,塔高37.5米,六层,一层门额题字曰:文星阁。阁内,一层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孔子之两侧是其他名贤。至于孔子的高徒曾参、颜渊、孟轲等,以及文昌帝,其牌位分别供奉于二三四五层。文曲星高高在上,众人景仰,他正在阅卷,执笔点元,这关乎江山社稷、国泰民安,不得不慎而再慎,魁星爷需要一个极静的空间,党家村人便把他请到了六层。阁外,悬一副木制楹联,上联:配地配天洋洋圣道超千古;下联:在左在右耀耀神灵保万民。阁顶六角飞檐,飞檐末端是风铃,遇风来袭,铃会发出声响,响到了今天。

党家村巷道密,多为“丁”字形,鲜有“十”字形,一到傍晚,巷口便关闭哨门,以防止外村人入内。好风水,好村庄,是不容骚扰的。于是,村落的心脏部位便筑了一座看家楼,阁式,砖砌,三层,高14.5米;方形,登高了望四野。看家楼不止是看家,更是御敌、卫家的前哨。村民轮流值守、放哨,如有来犯,敲锣便会响起,通知村民转移,或动员村民迎敌。

党家村南临泌水河,东北端筑有一座寨,名曰泌阳堡,始建于公元1853年。当时,兵荒马乱,动荡不安,常有外势来扰。于是,党家人在高塬处筑了此寨。寨有寨制,寨门两道,又围寨墙。寨墙高逾10米、宽越3米,分内墙与外墙,内墙土质,土却是放入笼蒸里蒸过的,以防“溃于蚁穴”;外墙再以砖砌裹,加了保险。寨墙上,72门大炮平素便列阵洞外,无数的滚木、顽石表情也神圣,摆出冲锋陷阵的战姿。史载,外侵来犯,大多败于泌阳堡的脚下。另外,寨有涝池,如遇滂沱大雨天,雨水也会流入涝池,再顺暗道往下淌,淌进泌水河,河边仍有捣衣声,居民安之若素。

作者田友国.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驻院专家、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大学特聘教授,著名作家,已在《中华散文》《散文》《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专著7部,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蒲松龄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作者田旎_看图王.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旎,《长江航运》杂志编辑,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中国水运报》《现代少年报》《少年文学报》和《椰城》《蓝铃》《百花园》《妇女生活》《莫愁》《幸福》等报刊上发表作品20多万字。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