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黄河连载·第一章 九曲怀珍 第三节3

0Lu5i9aK1Q.jpg


按语:或许,黄河边的一块化石、一抔泥土、一粒北粟,便是我们的祖先,或许,我们的祖先入泥为草、化霞如绮、缕若清尘了,但我们的血管里仍有他们的体温、基因。本书第一章总述黄河的地脉、文脉、龙脉之后,以空间为序,用第二、三章详解了上游云端里的山水、风情、艺术,河套中的美景、乡韵、马背上的柔情;再用第四章透视中游惊天的晋陕峡谷,以及两岸的名景、名吃、名建筑;后用第五章讲述下游的“悬河”,以及沿岸的古都、古战役、古土地上的环保情怀。

 

 

三、枕涛听船的渡口

古渡口,是古人用船、筏子将客、货摆渡到彼岸的地方。一条古老的河流一定会有古渡口,黄河沿岸便是这样。

黄河在四川、甘肃、青海河段之间,忽流向东南,忽折流西北,忽北折,忽东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S形,S形里驻着青海玛多及其治所,治所名黄河沿镇。唐时,朝廷在黄河沿镇设驿站,一端通往中原,一端通向西藏。这么重要的地方,是少不了一座古渡口的。深树、激流,鸟鸣,舟飞,便是黄河沿渡口的一景了。不过,景中还有马和驴,驮着货物,或从远方拉来的,或从船上装卸的,马和驴的神态都很憨厚,也很勤勉。

t018f615c08a14776d0.jpg

古拉加寺渡口


S形里还居着青海玛沁,这片土地上盛产砂金、贝母、蕨麻、蘑菇、大黄、冬虫夏草之类,向外输出,引进湟中、贵德、西宁的特产,是古代玛沁人的一种向往。于是,民间便在拉加河段开辟了一个拉加寺渡口。其名有缘由,公元1769年,拉加建了一座寺庙,名拉加寺,兼及了藏族、汉族寺庙的风格,四周还配以园林,又有泉水从山上飞下,碎成一幅画。最盛时,僧人达1300人,而且香客接踵,故得拉加寺渡口之名。这一渡口独特,往返的木舟、皮筏载了僧人、香客,载了砂金、贝母,也载了沥沥的泉声、经久的佛声。

尕马羊曲渡口居于黄河两岸,之东为青海贵南,之西是青海兴海。自古,兴海与贵南隔了一条黄河,相望而不能相亲,立了这座渡口后,两岸通行,也通婚了,尤其是沟通了唐蕃古道、四川盐道。有时候,兵燹的毁损,也会叫尕马羊曲渡口萧瑟,如韦应物的唐诗,野渡无人舟自横。不过,戈一止,当地人会马上修复,还渡口应有的景象。黄河流到21世纪60年代,尕马羊曲渡口还在放船摆渡人、畜,后废,旧址上架了一座双曲拱桥,以往渡河的船骸独居在岸边,晾晒在老人回忆的目光中。

贵南不止有尕马羊曲渡口,还有查纳渡口、拉干峡渡口、拉乙亥渡口。

龙羊峡渡口也是黄河上的名渡口,建于公元728年,但不是唐玄宗下诏建的,是当地的吐蕃人建的。龙羊峡渡选址在青海共和的南端,即龙羊峡河段,龙羊峡古称野狐峡,其峡极窄,又陡峭,谷底多岩石,嶙峋,诡异,却相距不远,一只野狐可以从此石跳到彼岩上,还安然无恙,便有野狐峡之名,这是传说。其实,野狐峡没狐影,也没狐味,却有浩荡、湍急的河水在这里沸腾,咆哮。唐开元年间,吐蕃人为什么在这险峻的河段上营造渡口?木舟、皮筏能御岩石,能敌势如万马奔腾的激流?是心怀了“人定胜天”的信念?当木舟、皮筏横渡之际,群鸽会从石洞里窜出来,惊飞、盘旋于峡谷上下,狼也会蹲在岩石上,腿直抖。龙羊峡渡早已废止,至今遗址还在,只是有些模糊了。

东汉初期,刘炟帝下诏,调张掖太守邓训为护羌校尉,邓训赴河湟上任后,怀一颗琴心,使羌人、胡人部落归附于东汉,唯有迷唐部落不从,退守于大、小榆谷。邓训发兵追击,却有一条黄河横卧于征途。立于战马上,邓训看到当地人依着羊皮袋的浮力渡河,便号令部队“缝革为船”,首尾相接,直达黄河南岸。时值元和年间,这种渡河工具却与今天的木排筏子相似,也为贺尔加渡口的前身。后来,邓训病死,羌人遵循习俗,不悲哀,不哭泣,却骑着马长号、歌唱。至公元93年,汉和帝命新任河湟护羌校尉继续出击迷唐所部,汉军在贺尔加筑坞、造船、建浮桥,并设贺尔加渡口。

清乾隆年间,贵德城北便有滴水崖渡口,先是私营,后为国营,船员编制为20人,清廷财政拨款。约公元1748年,船只开始在南岸滴水崖、北岸虎头崖之间放渡,直到民国中期,因气喘吁吁,废滴水崖渡口,新立一座浮桥。浮桥由9只大木船以缆绳拴牢,船与船之间架长木板,也以缆绳首尾缚之。枯水季节,河床瘦下去,浮桥往下落,桥会收短;到汛期,桥会往上涨,桥会加长。

黄河沿岸散布着许多的古渡口,单说明清时期的宁夏河段,便有高崖、李祥、常乐、横城、广武、马头、临河、永康、张义、冰沟、新墩、老鼠嘴、泉眼山、宁安堡、青铜峡、田家滩南等16座,以横城渡口最负盛名。

横城渡口出生于西夏时代,居银川河段东岸,西夏出使辽国,使者便从横城渡口出发,经12个驿站后,抵达辽都上京临潢府。而且,自发于横城渡口,还可通往宋朝都城开封府。至明时,官方还在横城渡口边筑了一个戍台。戍台之上,建营房,由明军驻守横城渡口。戍台之外,又筑了一道坚实的城墙,如戎军,也是护卫横城渡口。

公元1697年初春,康熙帝出紫禁城,开始亲征噶尔丹叛军。历50多天的跋涉与风尘,康熙帝进入了银川的郊外。银川城早著盛装,诚惶诚恐,恭候着康熙帝。但,一座横城渡口却留住了他,他知道,这里曾是古战场,是鲜血浸濡的地方。康熙帝停驾,驻跸黄河边上的横城,感受着西汉抗击匈奴的激战。两天后,他才入银川城。在银川,康熙帝检阅军队,部署战术,筹集粮草,又返回横城,从古渡登上了御船。当时,横城渡口还泊着3艘楼船、96艘随驾船,载着文臣、武将、侍卫,与军需物资,等康熙帝一声令下,便开往前线。

t01e0311fb8dc1b3c93 (1).jpg

龙门渡口


晋陕峡谷中,有一座龙门,两岸是断崖、峭壁。不远的地方,水浪滔天,惊雷滚动,却建了一座古渡,名龙门渡,龙门渡最晚也建于东晋中叶,有史载,东晋太元年间,孝武帝派晋王姚绪征伐蒲坂,蒲坂即今永济,居山西西南端。当时,姚绪便是从龙门渡过河而入蒲坂的。公元617年,隋末大乱。李渊时为太原留守,从太原起兵,西经龙门渡,攻取关中,割据集团都归附于他。公元1127年,金太宗令名将娄室夺取陕西,娄室也是经龙门渡而成功的。公元1644年,李自成剑指侈乐奢膳的京城,便是率军经龙门渡抵达彼岸,进而由汾河而北上的。可以说,兵家必争龙门渡。

黄河中游自北南流又折向东流的转弯处,或说陕西、山西、河南的交界处,居着一座风陵渡,风陵渡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一声鸡鸣,西北、华北、华中地区都能听见。由是,要塞,要津,咽喉等词汇,便成了风陵渡的代名词。战国时期,秦国与魏国的胃口都很大,都想吞并对手,便在风陵渡摆开战场,多次交战。东汉时,曹操也是在风陵渡与马超、韩遂决战的。北朝时,东魏将领高欢、西魏统帅宇文泰,更是在风陵渡对峙、较量。

早在商代,山西平陆便有茅族人居住,经过几代的繁衍,便有了茅津村。春秋战国时,茅津村建了一座渡口,故名茅城渡。茅津渡险要,又为晋、豫往来要津,大凡兵家也不会袖手旁观。公元前655年,晋国有野心,想一口吞并邻居虞国和虢国,但虞国和虢国相好,晋国想吞并不容易,于是,假道于虞国,由茅津渡过河,伐灭虢国。不过,虢国、虞国、晋国一起被收入了一个历史典故,名曰假道伐虢。

t01a720dd37b630cc78.jpg

古茅津渡口


公元前627年,秦晋之间发生了一场决战,名曰肴之战。当时,秦国日强,便图霸中原,

时值晋、郑国君新丧,秦穆公便率军越过晋境,意在伐郑,却不料晋襄公率军从茅津渡过河,赶至崤山,埋伏在隘道、险地,将秦军全歼了。

作者田友国.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友国,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驻院专家、总编辑,《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主编,大学特聘教授,著名作家,已在《中华散文》《散文》《长江文艺》《作家》《安徽文学》《延河》《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当代小说》《芳草》《都市》《时代文学》《特区文学》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230多万字,出版专著7部,16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获蒲松龄散文奖、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奖、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等,并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作者田旎_看图王.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田旎,《长江航运》杂志编辑,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中国水运报》《现代少年报》《少年文学报》和《椰城》《蓝铃》《百花园》《妇女生活》《莫愁》《幸福》等报刊上发表作品20多万字。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