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头关闭的报刊亭
时代的列车风弛电掣,那些曾风靡一时的热闹场景竟日渐落寞、衰败,如同昨日黄花逐渐枯萎凋零。曾几何时,遍布神州大中小城市和县城乃至乡镇的街道、马路旁的邮政报刊亭宛如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它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不仅为市民提供便利的阅读空间,还承载着文化传播和社会交往的功能,深受大众青睐。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匆匆消失,令人猝不及防,扼腕叹息。
湖北黄州街头改卖副食的报刊亭
报刊亭的消失并非一个单一的时间节点,而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主要集中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和人们阅读习惯改变的背景下所形成的。据百度记载:报刊亭在21世纪初大量兴起,2008年开始大规模消失。2008年至2013年间,上海消失了579家报刊亭,广州消失了768家,北京消失了1026家,全国共拆除10468个邮政报刊亭。2012年,河南郑州实施“退路进店”工程,拆除全市共计421个报刊亭,成为第一个报刊亭彻底消亡的省会城市。2022年,浙江杭州对报刊亭进行整改提升,许多报刊亭被拆除。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古城黄州,过去随处可见的报刊亭,现在却只见邮亭,不见报刊。我退休后,在北京居住的五年间,走遍了城区的大街小巷,偶尔才能看到一个正常营业的报刊亭。而在我的居住地——丰台区西三环、西四环附近方圆数公里处,原有十多个报刊亭,如今,有的被拆除,有的关闭,有的在里面烤香肠、羊肉串,有的则变成了杂货铺。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富丰桥下,还保留着一枝“独苗”,有一家报刊亭正常开放。我闲来无事,经常光顾。如有心仪的报刊就购买一份回家静心阅读。
北京富丰桥下正常营业的一家报刊亭
开办这家报刊亭的是河北省张家口市一对年过花甲的老年夫妇。因为儿子儿媳在北京工作,他们便来京一边帮助带孙子,一边轮流值守报刊亭。在与摊主的闲聊中得知:报刊亭一年的租金一万元,报刊必须每天自己到邮局领取,早上7点钟出摊到晚上21点收摊,一天守摊十几个小时,日均收入还不到百元。既辛苦,又收入微薄,因此,无人愿意干。他一家开店也只能是勉强维持,每天能卖20份左右的报刊,一份1.5元的报纸,能提成2角,一份五六元的杂志能提成1.2元。每逢夏天,可卖点饮料、矿泉水、雪糕、冰淇淋、零食等附属品,生意稍好一些。可是到了冬天,这些附属品就难卖了。我不禁感叹:他们夫妇俩为为数不多的顾客提供着纸质文化的最后一丝甘露。令人担忧的是这家报刊亭正面临着生存窘境,这棵“独苗”是否能够存活还不得而知。
我与摊主边聊边翻阅了一下邮亭的报刊,发现种类繁多,装帧精美,内容丰富,质量上乘。涉及到文学艺术、经营管理、科学技术、家庭医学、足球、赛车、军事、商战、保健、养生、美容、时装、烹饪、武术、花卉、养殖、证券等领域,可谓书海茫茫,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在当前电子书、融媒体大行其道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传统纸媒生存艰难,日薄西山。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导致传统纸媒遭受重创。传统报刊因信息滞后加上监管过严逐渐失去竞争力,许多专业性很强的报刊被迫停办,特别是那些文学类报刊纷纷向读者挥手告别。据统计,仅2024年就有25种公开发行的报刊宣告停办。有人戏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由此可见,明面上是报刊亭的悄然退场,实际上是传统纸媒行业走向没落。
在那些幸存的报刊中,销售额也在一路下滑,业绩大不如从前。在与摊主交谈中得知,报刊亭摆放的几十种报刊中,《读者》、《意林》、《知音》、《特别关注》、《故事会》、《报刊文摘》、《环球时报》、《参考消息》等销售情况要好一些。而《人民文学》、《收获》、《北京文学》等大型文学期刊,购买者相对较少。值得一提的是,多次荣获“国家期刊奖”、“中国出版政府期刊奖”的《读者》杂志尽管近年来也面临诸多挑战,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继续在“赛道”上领跑。作为一个湖北人,我对家乡创办的《知音》、《特别关注》能荣登销售榜前列,感到由衷的喜悦。
若要探寻报刊亭消失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互联网和数字化阅读的兴起;二是城市规划的调整及规范化的管理;三是经营成本上升;四是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加大,为生计忙碌,无暇静下心来阅读。
黄州这家邮政报刊亭变成了小卖部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人们能充分享用数码技术带来的快速、便捷。那些曾经热闹辉煌的报刊亭,就像一群身材佝偻、步履蹒跚的老者,在夕阳的映照下慢慢离我们远去。我们感慨、怀念,但终究无法挽留。
著名作家铁凝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对阅读的亲近程度,决定着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深以为然!我们不得不说,电子读物固然更快捷,获取信息资料更容易,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纸媒。手捧书本让人沉浸其中,才有读书的仪式感和愉悦感,远比一目十行的网上浏览和稍纵即逝的碎片化阅读印象深刻,历久弥新。
昨日犹在案头未读完的书页,今天已成了泛黄记忆里的一抹墨痕。过去被称为城市文化驿站的邮政报刊亭,在商品经济和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被遗忘在城市角落。曾承载着几代人美好记忆的报刊亭就这样渐行渐远,消失在大众视野中。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易晓寒,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原黄冈市黄州区作家协会主席,退休公务员,喜爱写作,有部分论文和文艺作品及新闻作品在全国、省、市报刋、网络发表并获奖。已出版诗文集《爱是阳光》,主编新闻作品集《浪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