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心中诗情 笔底波澜

——读文辉诗作有感

微信图片_20250113175951.jpg

文辉近照


认识文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年月,文学,尤其是文学中的小说和诗歌,在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算是热门话题。至于青年人,以“文学青年”自诩或自傲者,真还不少。至于以文学结社燃烧激情以致心气相投有所成就者,亦不在少数。当年,因为在青年报编辑部“牵头”且已三十多岁了,所以,周围的文学青年很多以老彭或彭大哥相称。其中,就有文辉。印象中,当年的文辉二十郎当,很活跃,一眼就看得出是位外向型青年,写稿投稿亦颇积极。但那毕竟是个文学青年太多且闹哄哄的年代,时代的大潮裹挟着,有才华又很努力者,与文辉同时的如邓一光、钱鹏喜目标明确,沿着文学这条道没拐弯地走下去,成了专业作家;而文辉,被潮流推着,偶尔也被机遇簇着拥着,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走了几十年,途中也写诗作文,不少见诸报端刊物,但毕竟没在文学“圈子”中“混”,所以,尽管几十年交集颇多,作古正经一起谈诗论文真还不多。

阳历新年伊始,在《当代名流网》上,读到一组署名“岛子”的诗歌:《奔腾的高原· 外三首》,为诗人澎湃的诗情、豪迈的胸襟、细腻的诗感,深感震撼。经打听,得知岛子,乃文辉笔名,又一阵释然:当年那位激情四射活跃的文学青年,经几十年为宦为吏岗位的历练,文学审美的翅膀没有折翼,文学创作的艺术品味保仍持着与时代同步的探索和追求。

微信图片_20250123210815.jpg


以《奔腾的高原》为例。这首诗共分七节。第一节,“从压抑的海底/横空出世/喜玛拉雅鬃毛飞扬”,气势磅礴,意象雄浑,为整首诗的“身架”定下了极为大气的基调。大有稼轩“醉里挑灯看剑,梦回鼓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气势。第二节,诗人着意而又不显刻意地为世界展现出喜马拉雅山脉诗意的“物相”形态:群峰的形成是如群马奔腾的,群峰的形态是如群马追逐般的奔腾,是那种难以精确测算年月的亘古而至今仍“跌跌撞撞”的奔腾。奔腾的气势是“虎贲”、是“绵延千里”;是有声有势——“嘶鸣”着,从“尖锐而锋利”的裂缝中奔腾而出的;是有形的“鬃毛飞扬的”喜马拉雅,更是无形却有情的“爱恨情仇”。诗人在塑造艺术形象上,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的准确性,在不断变幻的语言节奏中,不动声色地传导母语内在韵律的美感,显得流畅而自然。

微信图片_20250123210808.jpg


在《奔腾的高原》中,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地理的高原”的歌咏与描摹中,在其后的诗节中,诗人以地域文化的视角,咏唱了靑藏高原特有的地域而产生的独有的地域文化,诗意地解剖了这种地域文化的内涵特质,满怀深情地赞咏了这奔腾的高原文化的传播路径和意义:奔腾的高原文化,是华夏文化大厦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从此雪域的神灵\带着纯净的水和纯洁的爱\淌过翻山越岭的艰难\从雅鲁藏布江到川江荆江扬子江\日日夜夜唱着缠绵的歌\奔向大海”。从而展现了诗人博大的文化胸襟、深沉的家国情结和悲悯的人文情怀:即使沉入海里无影无踪\依然鼓起勇气托举初心\层层叠叠的浪花和精神永不停歇\太阳光芒四射格桑花藏红花香气弥漫\神圣和慈祥轻抚人间的每一个额头\世界温暖 

纵观整首《奔腾的高原》,无论是宏阔画面的展示,抑或是地域文化特质的描摹,浓墨浓情贯穿始终,诗意形象的构建贯穿始终,语言韵律的跌宕有致贯穿始终,充分展示了诗人塑造诗意形象手法的多样性和诗人摶揉驾驭语言的功力。

如果说诗人于恢弘诗意构建的整体把握得心应手,那么,面对相对较小的如《衡阳雁.寄南方》这类吟咏对象,诗人的诗心显得极为柔软;面对最底层的生命体,诗人别开生面,诗意的触角伸向《脚手架上的爱情》,于慷慨的悲悯情绪中,尽可能地晕染一抹温暖的浪漫;面对《马场角的树》,诗人的灵魂,从历史的一抹苍翠中荡漾开去,展示历史长河陡岸上生命个体的无奈与挣扎、平凡与伟岸,让我们聆听到诗人举轻若重的那一声诗意的叹惋。

微信图片_20250123210822.jpg



“外三首”中,诗人不仅展示了他驾驭多种题材的能力,而且,有一条情感红线始终若隐若现地贯穿在诗行中,那就是:无论时移世易,黄尘清水;无论是羁旅他乡,抑或是植根故土;无论是身处庙堂,抑或是漂泊江湖,悲悯的初心,在挣扎中创造一份美好的韧劲,被诗人用普罗米修斯那种姿态高高地擎着。

当然,岛子——文辉,在其为宦为吏的生涯中,撇开政绩之类难以量化的成分,赋闲后吟诗作赋且有令人歆羡的气象,可见,文辉——岛子,为人为文,都有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情趣与追求。

微信图片_20250123210830.jpg



在当下汗牛充栋的新诗中,口水诗、散(记叙)文分行诗乃至等而下之的“屎尿诗”,已然泛滥成灾,这是绝大多数诗歌读者深恶痛绝的阅读感受。古人关于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价值观,不一定全然精华,但其精华部分仍影响并汇聚成上至“诗三百”、唐诗、宋词、元曲乃至当代好几千年代有传人的中华诗歌长河,积淀起华夏丰富而璀璨的诗歌库藏。

流行的不一定能流传,流传下来的,肯定有精华。

殷切地期待,文辉有更多佳作面世。 

2025年1月18日


微信图片_20250123215048.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彭建新,1947年生,武汉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6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校,1977年前在中学任教。“文革”后恢复高考,考入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毕业,同年进共青团武汉市委员会工作,历任《武汉青年报》社编辑、科长、副主编;1987年调任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先后任师训处处长、培训处处长;1991年起先后任武汉作家协会秘书长、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2003年任武汉市文联副巡视员。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前,创作以诗歌、散文、随笔为主,亦涉猎中短篇小说及报告文学创作;1995年起,开始了以武汉城市发展为背景的地域风情长篇小说创作,至2003年,已创作并出版系列长篇小说《红尘》三部曲:《孕城》(34万字)、《招魂》(50万字)、《娩世》(40万字)。迄今,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800余万字。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