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喀什,不能说你到过新疆。不到喀什高台蜿蜒崎岖的小街窄巷里转转,不去看看那些在高台(即高崖)上落地生根的、由杨木与泥巴筑起的民居,以及原始古朴的土陶作坊,也许不能说你到过喀什。

喀什高台已苍然伫立数百年。几个世纪前,一场来自帕米尔高原的洪水将高崖拦腰截断,形成了南北两段。洪水之后,百姓在南段高崖上继续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如今长800多米,高30-50米的高台民居,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高台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提供了基础。
2004年7月10日,在喀什交通局一位维吾尔族朋友的带领下,我走近满目土黄色的喀什古城,走近了高台民居。

喀什古城街巷纵横交错,狭窄弯曲,四通八达,宛如迷宫。50多条小巷忽上忽下,曲曲折折。维族朋友说:“没有我带路,你是极易迷路的。”
这种纵横交错类似迷宫的布局,反映了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这也是喀什成为中塔(塔吉克斯坦)边境城市的独特文化符号。

高台民居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由本地生长的杨木与黄泥巴垒成,房屋多为平顶,外墙厚实,内部空间紧凑。这种建筑风格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同时也体现了中亚地区传统的建筑技艺。

一些用杨木架构、支撑屋顶、阁楼和阳台的房屋,木头陈旧,墙壁斑驳,饱经沧桑,已有百年历史。一间间、一栋栋、一排排、一层层、一叠叠的黄泥巴房屋,看似杂乱无章,实则错落有致;看似简陋粗糙,实则原始朴拙;看似松松垮垮,摇摇欲坠,实则历百年风雨而牢固不朽。
维族朋友告诉我,老城维族人建造房子的方式是由低到高,由少到多。子孙后代基本是在祖辈的房子上再加盖新的楼层。房子的高矮,楼层的多少,完全取决于这个家族的人口与繁衍。
随着宅院不断延伸扩大,房屋之间紧紧密密,层层叠叠,令人眼花缭乱。为解决交通出行问题,精明的维吾尔人充分利用空间造房,造楼阁,造通道。于是,一些别具一格的“过街楼”、“半街楼”和“悬空楼”等空中楼阁相继建成。
这些几乎是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曲曲折折,神秘幽深,虽未经规划,却可上下回转,四通八达。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座房连房、楼连楼、过街楼纵横交错的民间城堡。

作为维吾尔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高台民居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群,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见证了喀什地区数百年的历史变迁,是研究维吾尔族生活习俗和建筑特色的重要物证。2015年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新疆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作者简介:周家华,男,1951年出生,湖北洪湖人。副研究员、主任记者。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水运报社记者、副社长;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长江航运》杂志主编。出版有新闻文学作品选集《沧海擷浪》、摄影作品选集《镜头视野》,《京杭运河》等。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