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追梦》连载(之四):断桥感怀

微信图片_20250730180803.jpg

联合国军轰炸机炸毁的丹东大桥



丹东一瞥




漫步丹东,伫立于鸭绿江畔。抚摸着在1950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刚刚一年后,被美国人麦克阿瑟领导的联合国联军的轰炸机炸断的鸭绿江大桥的残躯。透过金属的寒意,掌心传来七十余年前志愿军将士立国扬威和忠心卫国的炙热。

这座被凝固在那年冬天的钢铁断垣,是毛泽东“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战略思想的立体注脚,更是中华民族在霸权围堵中破茧重生的精神坐标。 

面对强大的联合国联军,刚建国且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实在是没有什么“硬实力”。是否出兵半岛,是否抗美援朝来保家卫国,当时是有不同意见的。

“我们是要和平的,但美帝国主义把刀架在我们脖子上,我们就得把刀夺过来。”毛泽东在中南海作战地图前表明了坚定的态度,并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的论断。他看到的不仅是东北边疆危机,更是帝国主义扼杀新生中国政权的全球棋局。他相信新生共和国的军队和人民,正如他在1938年所写的《论持久战》里说的那样,要将“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坚信人民中间蕴含的无穷智慧和澎拜力量,是可以战胜所谓的“硬实力”的。

是他力排众议的决策,让丹东成为新中国刺向霸权铁幕的第一剑。三十八万志愿军将士(首批是三十八万,以后累计总数达二百九十万),雄赳赳气昂昂,从这座铁桥上跨过鸭绿江,入朝抵御外敌。他们用上甘岭的炮火、长津湖的冰雪,淬炼出“钢少气多”的精神钢火,将美国“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狂言击碎在“三八”线的风雪中。

微信图片_20250730180811.jpg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断桥见证的不仅是军事奇迹。抗美援朝纪念内陈列的半壶冻成冰坨的炒面,与丹东新区跨境电商的智能物流系统形成了时空对话。当年志愿军用“原木运输”破解美军空中封锁的智慧,如今演化成跨境数据通道和中朝友谊大桥上的交易车流。从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到“一带一路”的数字丝路,断桥还见证着丹东和对岸兴义的建设发展变迁。

在断桥上举目西望,历史的指针划过1962年的喀刺昆仑山。当印度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时,毛泽东的批示简短有力:“扫了它!”短短三十二天的自卫反击,不仅收回了失地,更打出了半个世纪的边境安宁。

这种“速战速决,打痛即收”的战略艺术,在1979年的南疆战场上,再现锋芒。面对越南在苏联支持下的边境蚕食,邓小平以“小朋友不听话,该打屁股了”的举重若轻,二十八天摧毁北越军事体系,用实战检验了改革开放初期军队的锋刃。

这些战争绝非孤立事件,而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连续实践。从朝鲜半岛到藏南丛林,从北纬十七度线到老山主峰,中国用五次边境战争建立起了立体防御体系。就像断桥附近的虎山长城遗址、明代烽火台与5G基站并肩而立—传统地缘屏障与数字边疆的叠加,构成了新时代的防御哲学。

当前,西方试图用“小院高墙”隔绝技术交流,中国则用“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计划打开太空边疆;当“印太经济框架”企图割裂产业链 ,RCEP的签署让亚洲经济血脉重新畅通。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定力,也是断桥脉动着的抗争之魂,对中华崛起的智慧守望。

微信图片_20250730180821.jpg


 

暮色中,断桥不断变换的景观灯,如不熄的火炬闪耀,如不灭的灵魂之光,让丹东显得更加从容而坚强。当货轮、游艇的汽笛划破江面的宁静,北斗系统的第五十五颗卫星正巡游过这个城市北纬四十度线的上空……

漫步丹东,这座断桥告诉我们:历史不能重演。但,可以刻进每个中华儿女血液的基因里。

 

2025年4月10日写于丹东

 

 

作者简介:清风徐来(本名徐斌),曾任武汉市市直某单位主要负责人,现为武汉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参事室)咨询委员。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