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景推介·北京胡同:中华文明风景线(之四、之五)

微信图片_20250113211902.jpg






北京胡同从哪里来(之四)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最本质的问题。住在北京胡同,逛在北京胡同,应当搞清楚北京胡同从哪里来。网上抄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学研。我有个老乡同学,是北京师范大学考古系教授,每有不懂便向他请教,一学二研三请教,北京胡同的历史算是略知一二三吧。

北京胡同浓缩北京历史,北京历史浓缩中华民族历史。从北京猿人算起,北京有77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从周武王分封燕、蓟两个诸侯国算起,北京有3000年的建城史;从金中都算起,北京有800年的建都史;从陈独秀李大钊发起召开第一次党代会算起,北京有104年建党史;从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算起,北京有76年新中国史;从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报告算起,北京有47年改革开放史。北京胡同的历史是随着北京城的发展变化一体演进的。可用一言总括,北京胡同源于秦汉、起于元朝、兴于明朝、盛于清朝、发展于今朝。

等待胡同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洞穴中走出来,到搭建茅棚居住,这是人类居住历史的一次飞跃;从分散居住到集中建城,这是从乡村走向城镇的又一次飞跃。胡同在两次飞跃中长久而安静地等待。大家都知道,北京猿人是中华先祖,也是最早的北京“原住民”,他们或分散或群居在北京山顶洞里。我去过周口店的山顶洞,洞很大,冬暖夏凉,有点像“集体公寓”,应该是最早的“北京豪宅”。到了距今大约一万到四五千年间,这儿出现了原始氏族公社,人们走出山洞,建起了易简茅棚。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公元前1045年,这儿开始建城,蓟城,古燕国的都城。到了战国时期,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周礼·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从秦、汉开始,无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是隋、唐、五代和宋朝,这块地界儿一直都是北方的重镇。十世纪初,辽朝建立,把这儿当成了陪都,改称南京,又称燕京。公元十二世纪,金朝建立,在此建都,称为中都,中都城里出现了坊、街、道、巷。至此,胡同即将临盆,已经呼之欲出。

胡同诞生在元朝,是历史的必然。公元1276年,元朝在毁于战火的金中都原址东北部,按《周礼》之原则建立了“状如棋盘”的大都城。并于1285年2月“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

——这个文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它是北京胡同诞生的“助产针”。正是在这个文件指引下,贵族功臣,悉受封地,他们在大都城内盖起了住房及院落。这一间间房屋、一个个院落,一个挨一个盖起来,连起来后就是一排排的,而一排与另一排之间要采光、通风,还得留出进出的通道,便形成了胡同、小街和大街。据元末《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就是胡同的“乳名”,蒙语,“水井”的意思。“胡同”是当时的“潮语”,盛行在元杂剧戏词中,如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就有“直杀一个血胡同”,如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中说得更具体:“你去兀那羊角市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可见北京胡同形成于元大都城,当时文献记有29条胡同。29条胡同是北京胡同也是中国胡同的先祖,配享百代祭奠,他们是中国胡同的“三江源头”,是“胡同长江”的“沱沱河”,他们中的代表砖塔胡同,我们要像对待老祖宗一样尊重和保护。

永乐大帝朱棣有力推进北京胡同的发展。可以这么说吧,没有朱棣,就没有首都北京。我称他为千古一帝,比他的老子朱元璋一点不逊,比秦始皇也差不了多少。他的伟大历史功勋此处暂不细表。话说这个明朝燕王朱棣于公元1403年当皇上后,就着手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城墙一改以往用土夯筑的方法,而是全部用砖包砌。大城里包着皇城,皇城里包着紫禁城(今故宫)。紫禁城位于京城中心,而紫禁城的中心又是皇极殿(今太和殿),皇上的蟠龙宝座又位于皇极殿的正中。有一条无形的线从这个宝座上穿过,它就是北起钟鼓楼南至前门楼,后又延伸到永定门,纵贯京城南北,长达16里的中轴线。整个北京城的建筑布局,都是以此为依据的,城内一切建筑都整齐对称地排列在其左右,街道胡同也如此,或对称排列在它两边,或与之平行。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尊帝王皇权、重礼仪文化、敬天地祖宗的思想理念。公元1420年北京城营建完工,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公元1553年,又增建了城南外垣,至此北京城又有了内外城之分,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布局至此基本定型,面积约为62平方公里。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这时北京城的胡同发展迅猛,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当时有街巷711条,胡同459条,共为1170条。

微信图片_20250113211836.jpg






清朝稳步推进胡同发展。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了明北京城,只是对紫禁城和皇城进行了小的改建、重修。清朝是女真族的后裔满洲贵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北京后实行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内城居住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这样就促进了原来较为冷清的外城的发展。新迁至外城的人又匆匆盖了许许多多的新房、新院,连起来就形成不少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新胡同。这一时期的胡同早已模糊了元朝9.24米宽的胡同规定,总体数目增到2077条。

近代新干道打通拉动胡同发展。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民国前期北京仍是中华民国的首都。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把北京改为北平特别市。过去由于皇城占了北京城的中心位置,阻断了东西主干线,东西往来必须绕道天安门广场以南的棋盘街或北边的地安门。民国初年,随着紫禁城的开放,行人才可以横穿东西长安街。这样,北京就有了一条和纵贯南北的中轴线直角相交横穿东西的长纬线。经纬相交于天安门前,形成一个大十字坐标,街巷胡同以此为中心往外展开。新干道的打通又一次拉动了胡同发展,四十年代的北京街巷胡同已达3200多条。

胡同辉煌在今朝。“一唱雄鸡天下白”,胡同迎来新中国。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响彻世界、震撼中华、激扬北京、久久回荡在北京胡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再一次吹醒北京胡同,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涌进这一条条窄窄的小巷,他们或坐着骆驼祥子的人力车,或安步以当车,无拘无束地在这里徘徊徜徉、流连忘返,酒香不怕巷子深,越深越有游人去,几百年“闺中静养”的胡同一下子生机蓬勃、活力四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北京胡同跨进新时代,它和热情好客的北京人民载歌载舞,迎接参加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的世界运动员和客人;它和漫天飞翔的和平鸽上下呼应,欢庆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它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昂首阔步,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的北京胡同会更美好,因为祖国会更美好,北京会更美好,北京胡同与伟大祖国同繁荣,与首都北京共昌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逛北京胡同,逛什么(之五)

北京胡同,逛你百遍不厌倦。一遍遍地逛着,也一遍遍地想着,逛北京胡同,究竟逛什么呢?或者说,有什么可逛的呢?不着急,随我来——

重点是逛文化。胡同本身是文化,历史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民生文化,生态文化,建筑文化,还有新时代的党建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切社会与自然现象的总和,所以胡同里到处是文化。我这里说的文化更多是指胡同的特色文化。并不是所有胡同都有特色,但很多胡同特色鲜明。比如前面说的八大胡同,过去就是“花柳文化”的代名词。还有前面说到的最长的最短的最弯的最曲的最久的最热闹的胡同,都可以视为文化特色。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去了琉璃厂文化街,那是一条中外有名的书画文化胡同,那里有三道风景,一是千年文化、二是百年老店、三是一瓶墨汁。这条街在辽金时代还是乡村,叫海王村,明清时代这里办起了几个琉璃瓦窑场,北京那些流光溢彩的屋顶和墙面,都是琉璃瓦装饰出来的。当年天下学子来北京参加京城大考,都在这条街上逛来逛去,淘宝寻宝。上千年来文化繁荣昌盛,是世界知名的文化长廊。有道是“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那条街上有一个“镇街老店”叫荣宝斋,有300多年的历史,荣是荣誉美名,宝是以荣誉美名为宝,“以文会友,荣名为宝”,是这座百年老店长盛不衰的核心价值。从古及今的书画大师作品应有尽有,近当代书画名家作品更是铺天盖地。这条街上还有个名店“一得阁”,我很喜欢用他的黑汁,有四个特点,一是亮,写出来的字清新明亮;二是香,存放多少年都清香扑鼻;三是畅,写起字来流畅生动;三是抗,抗潮,最长的阴雨天也不上潮。

兴趣在逛人物。胡同以文名,以人名。没有名人的胡同是寂寞的胡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淘到哪里去了,淘到北京胡同来了。千年北京城,荟萃天下英雄,特别是汇聚当代英雄,这些英雄虽说是“人在江湖漂”,肯定是要住下来的,住哪里,很多就住北京胡同。只有一打听,差不多条条胡同有名人。像米市胡同里有康有为故居,北半截胡同中有谭嗣同故居珠朝街有孙中山先生到过的中山会馆小杨家胡同老舍先生的出生地,护国寺街有梅兰芳故居,后圆恩寺胡同茅盾故居西四北三条程砚秋故居等等。有天我去东十四条胡同,那里还真有一条两条三条共十四条胡同,我一条一条地跑,发现好多名人故居,段祺瑞、张学良、徐世昌等风云人物都在此住过,还有相声大师侯宝林、京剧名角孟小冬、教育名家叶圣陶,包括住在后圆寺胡同的茅盾也在这里住过,真是英雄云集、名人扎堆。

其实是逛巷子。北京胡同有什么特色,最显著的特色是窄。平均宽度不过七八米,在过去看应该比较宽,现在城里家家有小车,这么窄的马路就远远跟不上了。你看这北京的每一条胡同,小车、三轮车、自行车都贴在路边上,大车根本不能进,小车进胡同不容易,要是错车就更难,得小心加小心,停车也够呛,真佩服北京人的车技,都紧贴着墙了,但就是没擦着。第二个特色是树。胡同都有树,都是大树、古树,大到两人合抱,古到几百上千年。第三个是吆喝,逛胡同要有耐心,要等着有小商小贩经过,那一声吆喝——“大糖葫芦——长串儿”“五香——瓜子”“麻豆腐——哎”“烧饼,麻花——麻花,烧饼”“混沌——开锅”“硬面儿——饽(波)饽!”“卖冰棍啦——”“磨剪刀哟呛菜刀——”,一声长一声短,让你如痴如醉、泪眼迷蒙。在今天的中国城乡,越来越听不到这样的吆喝了,那是儿时的记忆,那是永远的乡愁,可惜都被现代化给迅速地化去了,虽然经过“非遗”不断抢救,但有多少能评上“非遗”呢?我的老家武汉,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叫作“每天不一样”,变化这么快,我们都回不去了,好像只有在北京的胡同,还能听到窄窄巷道里悠长的吆喝声,像儿时母亲在村头喊我吃饭、爷爷半夜呼我睡觉一样的亲切。

微信图片_20250114183828.jpg







肯定会逛房子。北京的民房有特色,那就是四合院。平常你游胡同,居民的四合院是不让你进去的,你只能在外观赏。在外看什么,首先看的是大门。四合院的大门是有名堂的,有等级的,有规矩的,可分为六个种类,分别是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墙垣式门和西式门楼。广亮大门顾名思义就是宽广敞亮,是富贵人家的大门。金柱大门那肯定是有钱人家的门,门板装中间那根柱子上,也就是房檐的那根柱子上。蛮子门一听就是来从南方来的做生意的人家,门板装在前门柱上,比金柱大门更靠前,因此外门道更小。如意门住户一般是在政治上地位不高,但非常殷实富裕的士民阶层,所以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墙垣式门常采用墙垣式门。西式门楼本不是传统的中国建筑,晚清的时候受西洋建筑影响而出现。有句话说“外行看门道”,旅客看四合院的门一定要看“门当户对”的。“门当”是门墩儿,也叫抱鼓石,户对指的是门簪,是位于门楣上方或门楣两侧的圆柱形木雕或雕砖,有方形、圆形,更多的是六角形。由于这种木雕或砖雕位于门户之上,且为双数,有的是一对两个,有的是两对四个,所以称为户对。“门当户对”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门第相当,过去儿女对亲家,讲究“门当户对”,也就是你两个户对的就不要去找四个户对的,何必高攀呢,也高攀不上,其实今天孩子们找对象,又何尝不看一看“门当户对”呢?至于四合院里面有些什么,我们在电视电影里看得多,真正逛胡同是不让看的,游客们经常是像小偷一样溜进去瞄几眼,被主人发现便赶紧溜出来。好在北京胡同里有几家四合院博物馆,还是开放性的改造示范点,进去参观学习,还真有博大精深的学问和纷繁复杂的讲究。只说一样,四合院的屋顶,都有尺把厚,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落脚在逛美食。逛累了肯定要歇个脚、吃餐饭,那一定得寻个美食店犒劳自己。如同美人多在小巷里,美食多在胡同里。我不是美食家,但也喜欢吃好吃的东西,一是喜欢吃有北京特色的东西,二是看年轻人喜欢吃什么也跟着吃什么。


微信图片_20250114183838.jpg






说说北京特色菜。选说五样吧。一是铜锅涮羊肉:北京胡同餐馆到处有这道菜。底下炭火燃烧,锅内清汤沸腾,夹上一筷子牛羊肉放进去,顷刻间鲜红褪色变熟,夹出来裹上麻酱送入口中,那才叫沁人心脾。二是炙子烤肉:一口带着纹路的大厚铁盘,架在火炉之上,这便是北京人所说的炙子,炙盘烧红,放上腌制好的新鲜牛羊肉,滋啦声响起,烟气如仙气升腾,肥油顺着铁板间的缝隙滴在果木炭上,肉渐熟,味浓郁,蘸上孜然和辣椒,入口肥而不腻。三是老北京炸酱面:炸酱面的灵魂是“酱”,用甜面酱和干黄酱混合澥好后炸出的酱,又咸又香又鲜甜。四是门钉肉饼:据说是慈禧太后的最爱,是当时御膳房的师傅创制的,肉饼个头小,肉馅厚实,肉汁颇多,一口咬下去,我的个天啦,外焦里嫩,香味四溢,满嘴流油,吃一次就忘不掉。五是酱肉:这是北京人的最爱,一年四季都离不开,这种酱肉色泽棕红,酱味浓郁,咸香醇厚,夹到大饼里或是配着馒头吃,滋味更胜,余香齿尖萦绕,三日不绝。

年轻人喜欢吃什么呢?跟着他们去吃呗!他们喜欢吃的东西太多了,我说几样。比如吉事果:用小麦粉糊糊捏成条,放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再淋上冰激凌做成的美味。比如Ice story 梦想家:棉花糖加上冰激凌和跳跳糖奇妙组合,巧克力做的小闪电插在上面,吃一口,就有一场雷暴在嘴里发生。比如脑子加工厂:听名字感觉像黑店,进了店之后却有种“龙门客栈”的感觉,脑花很嫩很好吃,骷髅头饮料更好喝,感觉太棒了,身心口的全面复苏。还有咖喱虎:鸡蛋仔是现做的,刚出锅的很香,外面有些脆,里面好像是有芝士,咬一口就是爆浆的感觉。还有圣卡琳娜意大利冰激凌:光听名字你就想尝一尝了,再看看冰柜里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儿太吸睛了,老板介绍是用水果原汁制成的冰棍,你一定急不可待地试一试了。还有小西堂:这家店太古怪了,除了猫咪就是美女,并且多是中戏的学生,都是未来的明星,猫咪亦如明星,超级肥硕,像杨玉环的古典美,如此美女和肥猫,与美食交相辉映成一道色香味有啥有啥的景观,你还没吃就醉了!我对于好吃不好吃有一个简单把握,凡是门前排长队的,肯定好吃,只要有时间,我就跟着往后排。时间有的是,再说时间用来干什么,人世间有什么比逛美景吃美食更重要的呢?

还有一逛,逛人呗。有人说,你在逛风景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一切风景都是人的风景,没有人,哪有景,没有比人更美的景,逛胡同说到底还是逛人。

 

 

作者简介:余爱民,湖北省委政研室原一级调研员,湖北省政研会调研部长、华中农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外导师。现聘中国金融传媒首席顾问、公文写作小组组长。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