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位于中心城区,毗邻京城中轴线,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在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什刹海地区面积最大。
水是城市的命脉,也能让城市充满灵气。按照中国传统观点,建都城首选水源丰富的地方,要有山有水。没有的话,还要挖土造湖,堆土成山。
什刹海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一脉相连,是京城内唯一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
在北京建都的元代皇帝为蒙古族。据说蒙古皇帝从缺水的沙漠、茫茫的草原来到这里,见到如此大湖甚为珍奇,称其为“海”。此后,内陆深处的北京便有了“海”。
京城内有六海。以今北海北门为界,分外三海和内三海。皇城外西北的西海、后海、前海为外三海;皇城内的北海、中海、南海为内三海。
这六海原为一片水域,明代时逐渐萎缩,形成几个相连的自北向南的小湖,分别名为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
在元代,外三海通称积水潭。
元大都为积蓄京杭运河漕运水源,引昌平县白浮等诸多泉水、河水,入瓮山泊(今昆明湖),最终汇入积水潭。
当年的积水潭是京杭运河的始发港和终点港,江南船舶到京的物资和粮食,都在这里装卸。
昔日的大码头现在成为遗址,这块写着“京杭运河积水潭港”的石头有谁会关注!
明代将元大都城北垣南移,积水潭部分水面被隔在城外。德胜桥又将城内水面一分为二,桥西仍沿称积水潭(又称西海),桥东称什刹海。
银锭桥的兴建,再次将什刹海一分为二,桥西称什刹海后海(简称后海),桥东称什刹海前海(简称前海)。自此,外三海格局基本定型。
银锭桥是北京最早的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而得名。1910年,汪精卫曾在此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
天气好时,站在银锭桥上可看到远处的西山,这就是所谓的京城一景
——银锭观山。
什刹海周边有不少古建筑,主要有恭王府、宋庆龄故居及醇王府、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等。
什刹海还有很多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如大、小金丝胡同,南、北官房胡同;后海北沿的鸦儿胡同以及白米斜街、烟袋斜街等。
烟袋斜街是京城最老的斜街,长约300米。当年住在这一带的旗人,大都有抽旱烟或水烟的嗜好,于是就有了这条烟街。
随着游客的增多,这里逐渐出现了一些古文化商店、小吃街和酒吧等,逐步成为京城文化街。
胡同里吹糖人,画糖画的艺人。
湖畔的老太在出售老北京冰糖葫芦。
什刹海景区风光秀丽,被誉为“北方的水乡”。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神韵。
利用到北京公差的机会,我曾多次到什刹海访古探幽。2018年11月3日,我陪弟弟再次走近什刹海,感受皇城根这少有的自然风光。
作者简介:周家华,1951年出生,湖北洪湖人。副研究员、主任记者。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水运报社记者、副社长;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长江航运》杂志主编。出版有新闻文学作品选集《沧海擷浪》、摄影作品选集《镜头视野》,《京杭运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