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探访三江源》连载之四 姊妹湖

编者按: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作者曾经四次到过青藏高原,其中一次亲吻了这片土地,并拍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用文字写下了那里绝美的圣景,给人视觉以冲击,让人十分震撼。本网特予以连载,以飨读者。

站在海拔4610米的黄河源牛头碑旁,举目眺望,远处群山耸立,巴颜喀拉山脉延绵起伏。山脚下的扎陵湖、鄂陵湖碧波浩渺,湖畔草场绿草茵茵,牛羊成群。茫茫天宇,寂寞长空,湖光山色,浑为一体。此情此景,让我有如在无人之境、身临尘世之外的感觉,触摸母亲河源头的激动和兴奋也油然而生。

1.jpg1.jpg  

虽然离黄河源头仅咫步之遥了,但我觉得,这里就是我心中的黄河源。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人文历史的角度看,矗立在扎、鄂两湖之间措日尕则山顶的黄河源纪念碑,都是象征黄河的最佳选择。

 2.jpg2.jpg 

同所有河流的源头一样,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最初的水源也是细小的、微弱的。为了积蓄自己的能量,河源区的黄河,在蜿蜒东行中串联起大大小小的水泊,其中著名的是星宿海和姊妹湖——扎陵湖、鄂陵湖。

 3.jpg3.jpg 

星宿海藏语意为“花海子”,位于海拔4500米左右的黄河源头地区。这里因为地貌狭长,地势平缓,黄河源流在此流速变缓,形成四处散流,骤然展宽的河面,以及大片沼泽草滩和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湖泊。在阳光的照耀下,这些星罗棋布的湖泊如“花海”;如夜空中熠熠闪烁的星的海洋;如美丽夺目的开屏孔雀。因此,藏族同胞也把黄河源流称作玛曲,意即孔雀河。

 4.jpg4.jpg 

唐宋以来,曾长期将星宿海称为黄河源头。史载,贞观九年,唐太宗派军队征讨拒绝朝贡的吐谷浑王慕容伏允时,负责南线战场的 侯君集和李道宗就曾经“阅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奉命查勘黄河河源的元朝专使,说星宿海“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

5.jpg5.jpg 

 

正是这个诗意浪漫的湖泊,在源头为黄河聚集了三条支流: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其中海拔4800米的南部支流卡日曲,是一条终年有水,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秒的河流。它因符合“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取代了原定的约古宗列曲,成为黄河正源。 

6.jpg6.jpg

流过星宿海的黄河,水量大增,形成了最初的河道——玛曲,然后继续东行,约20公里后,先后流入扎陵湖、鄂陵湖。

在天气晴朗的日子,从山顶远眺细看,可见三股水流汇入扎陵湖。那水流就是黄河。 

扎陵湖面积52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6米,最浅处仅1米多,蓄水量46亿立方米。因水浅的地方呈乳白色,故被称为“白色的长湖”。

7.jpg7.jpg  

之后,清澈的河水从扎陵湖南岸流出,蜿蜒流淌在宽阔的谷地,经过一条长20多公里、宽300多米的峡谷,接纳多曲、勒那曲等河流后,又分为九股,在西南隅流入鄂陵湖。

较之西面的扎陵湖,鄂陵湖面积大近100平方公里,蓄水量大两倍多。而且深,最深处达30多米,平均水深17.6米,水呈蓝色,透彻清亮,天然趣成,故被称作“蓝色的长湖”。

8+8.jpg  

河源区的姊妹湖,像蓝、白色的珍珠,装扮着初生的黄河,并将自己的能量——100多亿立方米的蓄水,毫无保留的献给了黄河。

9.jpg+9.jpg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多情的姊妹湖中穿行的黄河,并没有迷失自己东到大海的目标,它毅然从鄂陵湖北部走出,转东向南,行走60多公里后,到了上游第一座县城玛多,结束了它在河源区和“乳名”玛曲的短暂航程。 

如同一个束发而冠、英姿勃发的少年,黄河开始了它辉煌、悲壮的万里之行,并因此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造就了一个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

近照.jpg 

 

作者简介:周家华,1951年出生,湖北洪湖人。副研究员、主任记者。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水运报社记者、副社长;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长江航运》杂志主编。出版有新闻文学作品选集《沧海擷浪》、摄影作品选集《镜头视野》,《京杭运河》等。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