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航运七十年》·第五章春潮激荡4

第四节   加快港口建设提升港口功能

1627478348528964.jpg 

 

一、干线港口加快建设步伐

“六五”、“七五”时期,国家加大对长江港口的投资力度,干线港口的建设步伐加快。

镇江港建成万吨级码头4座,2 000吨级码头1座,内河码头7座及万吨级锚地浮码头3座,新增吞吐能力236万吨。1987年4月,江苏省物资局镇江木材转运站投资1 600万元兴建木材专用码头,有栈桥式码头4个,其中最大泊位为1 000吨,年吞吐能力50万立方米,担负进口木材以及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等省木材的转运业务。

南京港建成新生圩外贸港区,包括万吨级集装箱泊位1个、散杂货泊位2个,设计年吞吐能力110万吨。至1985年,南京共新建泊位33个。1990年12月,新生圩港区二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包括6个万吨级泊位和7个千吨级泊位。

1977年1月,长江最大的原油中转港区在南京动工。1978年8月建成2座万吨级油码头并试投产,1979年11月正式竣工验收,并在仪征赵庄同时建浮码头10座,年吞吐能力达到1 500万吨。1984年12月油港改扩建工程动工,新建和改建靠泊能力2.4万吨的油码头各1座,原油通过能力大幅提高。

1979年,5月,芜湖港朱家桥新港区1期工程动工,1983年12月建成,包括千吨级浮码头2座,扩大了港口散货吞吐能力。1985年,兴建5 000吨级海轮泊位三个,设计年吞吐能力90万吨。1986年7月15日,朱家桥新港区外贸码头开工,1990年11月6日竣工,新增吞吐能力90万吨。

1980年2月,武汉港投资2 970万元兴建长江中游首座大型岸壁式码头——汉阳作业区9~12码头,1984年6月竣工;建成5个3 000吨级泊位,2.4万平方米仓库,年通过能力100万吨。1985年,武汉港有生产性码头38座,年综合通过能力1 530万吨。1986年10月,武汉外贸码头开工,1992年9月9日建成,投资8 372万元,新增吞吐能力90万吨。

图片1.jpg 

20世纪80年代的南京港

 

1981年3月,张家港港将原战备浮码头成功改造为集装箱码头。1983年,兴建2座万吨级高桩板梁式码头,年通过能力70万吨。1985年,建成码头泊位8座,港口年通过能力超过300万吨。1987年10月,2.5万吨级粮油码头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江苏及长江中下游各省每年将在此中转和进出口粮食300万吨、油脂10万多吨。

1982年3月,南通港2.5万吨级深水码头动工兴建,1983年11月建成,1984年7月交付使用,新增吞吐能力60万吨。至1985年,已有千吨级以上泊位14座、通过能力638万吨。添置1艘3万吨级水上过驳平台“滨海”号和6个万吨级浮筒、7个5 000~7 000吨级系泊浮筒,年驳运能力达500万吨。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南通港狼山作业区第二期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包括深水泊位3个及配套工程,工程总投资2.1亿元,新增吞吐能力840万吨。1990年,南通港完成吞吐量1 044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145.8万吨,集装箱1.2万TEU。

1986年9月29日,黄石港外贸码头开工,1990年12月15日竣工。共建5 000吨级海轮泊位两个,年吞吐能力70万吨,工程投资6 200多万元,成为湖北省内仅次于武汉港的又一新兴外贸口岸。1986年6月,九江外贸码头开工,1990年9月13日竣工,投资5693万元,新增吞吐能力60万吨。

扩大“三口一枝”,即南京浦口、芜湖裕溪口、汉口杨泗庙及枝城同津浦、京广、焦枝等铁路的水陆联运能力。1980年上述港口均兴建和扩建煤炭码头设施,使4港在”六五”时期末煤炭年通过能力增加1 200余万吨。此外,九江港和沙市港在1982年也建成大型煤炭码头,扩大了煤炭转运能力。1989年9月,沙市港石首港区煤炭码头工程开工,1991年12月竣工;建成千吨级泊位1个,增加年卸煤能力50万吨。

1977—1985年,长江干线港口基建投资29 091.6万元。其中1985年6 611万元,占总投资的18%,为1976年的2.4倍。港口建设投资逐年上升,“五五”时期为11 750万元,“六五”时期升至20 058万元,增长70%以上。“七五”时期,长航局投资63 395万元,对计划管理的21个港口先后新建、改建和扩建27个码头泊位,新增通过能力1 163万吨。

 

 

二、地方港口建设不断提速

改革开放促进了长江支流港口的建设发展。随着宝山钢铁总厂、金山石化总厂等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兴建,宝钢1983年兴建的主、副原料码头和成品油码头总长达2 750米,拥有10万吨级泊位3个、万吨级泊位4个,1 000~5 000吨级泊位6个,设计年吞吐能力250万吨。江苏省内河港口密布长江、运河及太湖水网,码头泊位、库场均有较大增加。苏北运河万寨港1983年开工复建,成为江苏省最大的内河煤炭中转港。无锡港1979年之后兴建、改建码头15座,拥有泊位661个,码头岸线长17 355米。至“六五”末,江苏建成内河港口340处、泊位11 10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3个。湖北内河港口众多,1983—1990年,53个港口新建、扩建煤炭、磷矿石、件杂货码头57座,新增吞吐能力1 400万吨,汽车装船能力1.5万辆。长沙、株洲、常德、益阳、岳阳、湘潭、津市等港相继建成机械化码头。1985年,湖南省港口货物吞吐量4 754万吨,其中12个港口超过100万吨。

1985年,长江水系十省一市共有港口1 412个,约占全国内河港口总数的80%。其中百万吨以上港口120个,千吨级以上泊位1 497个,码头岸线总长近580千米。

 

 

三、港口作业采用先进工艺

1979年,长江干线260余条装卸作业线中,真正达到工艺配套要求的仅占11.50%。为改变这一状况,长航局决定加强装卸工艺工作。重庆、宜昌、沙市、武汉、黄石、九江、安庆、芜湖、马鞍山、南京、南通11个港务局成立或恢复装卸工艺科,其他港口设1~2名专职或兼职工艺员。1980年11月,制定《长航港口装卸工艺工作暂行规定》,委托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培训一批工艺技术骨干。1981—1982年,长江干线港口装卸工艺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各港根据生产需要,按不同货种、不同船型及作业线,制定装卸作业标准图、编印成册并付诸实施,建立一套装卸作业规章制度,初步实现港口生产的科学管理。

未命名图片.jpg


南京港仪征港区建成长江第一条管道运输线,枝城港采用较为先进的堆取料机系统。一些港口货场安装高效率的龙门式起重机和装卸桥,并从国外进口一批2.3立方米单斗装载机,配备国产3立方米单载机,有效提高港口散杂货通过能力。长江港口皮带输送机占港机总数的50%,马鞍山、南京、武汉、重庆、南通、芜湖、沙市等港采用皮带的热压胶补、冷胶粘接,以及皮带机的增宽加速、自动调偏、电子计量和程控技术,大大提高皮带机的自动化水平和通过能力。沙市、武汉、黄石、九江、芜湖、马鞍山、南通等港对码头进行工艺改造:一是变革操作方式;二是调整货物构成;三是配备更适合的装卸机械,使装卸工艺流程更趋合理。武汉港1980年在装卸散杂货时采用成组装卸工艺,提高工效12倍。

四、干线港口对外开放

20世纪70年代,沿江各省外贸物资主要通过上海港转运出口。为从根本上解决上海外贸码头泊位日趋紧张、压船压货严重等问题,国家经委、交通部、外贸部1979年初组织调查组,对沿江主要港口进行调查。12月24日,六部委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开办长江对外贸易运输港口的报告》,拟在张家港、南通、南京、芜湖、九江、武汉、城陵矶、重庆8个干线港口开办外贸运输业务。1980年2月21日,交通部落实长江港口开办外贸运输的运价、港口费、外轮代理、外轮理货及引航等问题。4月16日,交通部颁发《关于开办长江港口对外贸易运输业务的暂行规定》;5月9日,发出《关于做好长江港口开办外贸运输的货运计划的通知》,强调各港航单位应向港口办理托运计划,将长江外贸运输正式纳入运输计划体系。根据长江航道现状,对进江外贸运输作了分工:南京长江大桥以下各港外贸物资,由中国远洋总公司及其所属公司承运;大桥以上各港外贸物资,则由上海海运局或长航局派船承运。

1980年2月1日,南京港率先开办外贸运输业务;27日,江苏远洋公司近海货轮“雨花”号满载3 000吨水泥离宁驶香港;3月31日,“雨花”轮首次停泊南通港,加载棉花400吨运往香港。4月1日,芜湖、九江、武汉、城陵矶、重庆5港对外开放。当日上海海兴轮船公司“新华5”轮从九江港载1 456吨瓷器及猪肉、水果罐头首航香港;4月10日,“泰山”轮装载水泥4 000余吨由芜湖首航香港;4月26日,“新华6”轮满载水泥和热水瓶等日用品,由武汉首航香港;8月9日,武汉港与海兴轮船公司、湖北省外运公司商定,联合开辟汉口至香港定货、定船、定时的货运班轮航线;8月28日,长航重庆分局“人民17”轮顶推和3艘千吨级驳船,在重庆港载将四川首次出口的钢材4 400吨运往武汉,再由“泰顺”轮转运香港;12月4日,黄石港对外开放,“新华1”轮满载钢材、水泥、针棉品等首航香港。南京、武汉等港先后开辟至日本、新加坡等8条国际航线和多条国内近海航线。1982年12月1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南通港、张家港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的通知》。1983年5月初,口岸办、海关、边防站、港监等14个涉外机构先后进驻张家港港;7日,悬挂巴拿马国旗的“日本商人”轮装载1.1万立方米木材靠泊张家港港,这是长江口迎来的第一艘外国籍船舶,张家港港成为长江首个对外轮开放的口岸。5月24日,巴拿马籍“格陵兰梅”货轮装载朝鲜铁矿石1.1万余吨靠泊南通港狼山作业区。

1986后的几年间,长江干线重庆、城陵矶、武汉、黄石、九江、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镇江、江阴、张家港、南通等14个港口对外开放。

1627478414864558.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黄强,笔名常杭,著名长江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委员,长江作家协会主席,博士,研究员。曾任武汉水运工业学校校长、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等职。长期致力于长江文化建设,著有《大江放歌》、《大江神韵》、《大江印象》、《大江经纬》、《诗情画意说长江》、《诗赋长江万古流》等诗文集,以常杭、黄山、天方、江月等笔名公开发表诗词作品3500篇,曾获湖北音乐最高奖“金编钟”奖、湖北省行业歌曲创作一等奖等。近作《长江组诗》、《长江组歌》、《长江十赋》、《长江,我的母亲河》、《诗情画意说长江》、长篇小说《雪云顶上》、《又见红叶》(与羊角岩合作)等影响较大;主编出版《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中华文化系大江(丛书)》、《长江诗词三百首》、《长江航运七十年》、《放眼澳门诗词选》、《当代长江航运发展史(丛书)》、《长江航运文化》、《长江儿女》、《跨世纪的长江航运》等长江文化专著多部。

1627478480760106.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孙新华,笔名新华,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1972年参加工作,在部队和公安战线工作多年。1994年起先后担任芜湖港务局局长、党委书记;芜湖港储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以及芜湖港口有限责任公司总裁等职务。先后荣获全国自主创新优秀企业家、中国海员工会全国委员会金锚奖、中国港口十大风云人物、交通部人事部全国劳动模范、长航十大杰出人物、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人等称号。长期致力于长江港口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成为全国交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