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王”曹钟义
人物名片:曹钟义,传统翰墨艺术堂堂主,匾牌雕刻工艺师。从事牌匾楹联雕刻五十余年。系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黄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大冶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大冶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大冶市华夏重儒诗学社社员。2018年书法作品荣获第二届全国精品书画大赛铜奖。在第二届“中国红·滇红杯”茶文化书画大赛中荣获银奖,2024年5月,在首届三十省区市中国书画传承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宋进老师是我在大冶石板街采访时认识的一个朋友,他是已故书法家朱其政的关门弟子,一手榜书写得铿锵有力,珠圆润玉。通过采访宋老师知道大冶有一个“匾王”叫曹钟义,虽然素未谋面,但知其是一个了不起的漆雕大师。今年三月份,大冶实验高中退休教师江正涛老师请我为其乡下新宅大门写一副对联,请宋老师书写,并通过宋老师推荐,由曹钟义老师漆雕,从而有幸见到了久负盛名的曹老师,进而了解了曹老师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漆雕”。
曹钟义老师是大冶金湖街道办石花村花家井湾人,名如其人,钟于情重于义,出身贫寒,上过小学三年级,是一位勤劳纯朴的典型农民。他年轻时做过油漆匠,技艺出众,远近闻名,特别是在做传统国漆上有经验。八十年代初在名师皮泰征精心授业下,改做匾牌。
曹老师漆雕作品之一、
曹老师天性聪颖,技艺高超,经过四十余年的辛勤制作,大冶市范围内很多村庄、单位、祖堂的匾牌和对联近千余幅“漆雕”,都出自他之手,人称“匾王”。江西、山西、咸宁、阳新等地的很多名家上门求匾,因此在江南有相当的名气。已故书法家刘云亭先生曾撰文称他为“铁冶无双匠,金湖一杰人。”作者在他家里,通过实地欣赏其工作室中存放的成品和半成品数十副牌匾,以及观看他制作“漆雕”的过程,令我叹为观止,拍手叫绝,“匾王”之美誉,果然名不虚传。
牌匾曾是中国宅院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院就有门,有门就有牌匾。“中国传统牌匾在2014年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曹老师自豪地对作者说。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喷绘和机械刻制等技术开始应用于牌匾制作中,但制作精良的传统手工制作,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这也源于像曹老师这样的手艺匠人,坚持一刀一划的手工制匾流程,才让这项古老的传统“漆雕”技艺惊艳世界,保留到今天仍有一席之地。
曹老师漆雕作品之一
“一块简单匾牌的制作,快的话需要十来天,复杂的话要二十多天甚至个把月。”曹老师告诉作者,春节前后是制作匾牌的旺季,为了赶工期,他除了吃饭和睡觉,剩下时间都呆在工作室里精心制作。
“匾牌用传统手艺精心制作,可以历经上百年不开裂、不变色。”由于曹老师坚持传统的楹联匾牌刻印制作技艺和传统制作流程,因此从熬制桐油、挑选材料、生漆上灰补平、雕刻、贴金、贴金描粉,到磨漆及揩清,他都坚持自己动手,这也是他的手艺仍然“红火”的原因。
宋老师之所以与曹老师关系密切,是因为匾牌与书法是密不可分的栾生兄弟。传统书法与传统漆雕,都是惊艳世界的老手艺,学成并非一日之功。“客户拿来书法家写好的书法作品给我,我负责对应字体,制作匾牌。”曹老师说,“年头做长了,我也对书法的间架结构和运笔,略知一二,我就想自己如果擅长书法,便能独立完成匾牌的字体设计。”
曹老师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绝对是一个有心人,是一个勤奋好学之人,他工作闲余,潜心研究书法家送来的书法作品,对照字帖,自学书法。为了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思想内涵,他还挤出时间阅读大量古文诗集,博闻强记,积累了大量词汇。为了能独立设计和制作匾牌,已经七十四岁的曹老师,现在不管多忙,始终坚持每日定时看书和习字;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看到诗文和成语,他都要看一看,读一读,不懂的就问一问,或者回去再翻翻字典,刨根问底,究其含义和读音。在曹老师家床头柜上,作者看到了一本被他翻烂了的新华字典。
曹老师漆雕作品之一
有一次,一位顾客上门定制一副匾,请曹老师漆雕“枝繁叶茂”四个大字,用于隔壁湾祖堂落成送礼之用。曹老师问清楚了之后,提出自己的建议,“能否将‘枝繁叶茂’改成‘棣薄相辉’?”并讲了改的理由。顾客听了之后,大加赞赏,并且当即决定采用曹老师的建议。曹老师高兴不已,知道自己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终于有了回报。
“和电脑制匾牌不同,手工制匾要求十分专注,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刻崩、刻错,这也是手工制匾最难掌握的地方。”曹老师继续向作者介绍,“一个好的制匾师,会根据经验对字体、字号进行调整,牌匾的气势和韵味,都是制匾者雕刻技艺的体现,这是机器雕刻无法达到的高度。”
曹老师漆雕作品《百福图》
一块精心制作的传统匾牌,可以流传千古。这门手艺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容不得半点马虎。几十年如一日,曹老师都在坚守着这个做人和做事的理念,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不愧是大冶的“匾王”。
作家简介:秦立才,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黄石市作家协会理事,黄石市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入库人才。大冶市和黄石市两级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获北京市《东方少年》2018年度重点文学作品扶持项目文学奖。在《东方少年》《阅读与写作》《小说月刊》《今古传奇》《海外文摘》《黄石日报》《东楚晚报》《今日大冶》《黄石视听》《黄石文学》《铜草花》等发表过文学作品数百篇。喜欢搜集、整理、挖掘果城里的民间故事,被黄石市作家协会主席荒湖先生誉为果城里的“蒲松龄”;喜欢撰写乡土文学,被大冶市原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余伟先生称为大冶的“赵树理”。著有《桂花巷》《绣娘尹星传奇》《果城拾遗》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