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记《中国水运报》退休老记者桂慧樵          

未命名图片.jpg 

桂慧樵与《中国水运报》社社长施华(右)在一起


“桂记者,给您报个喜!关于增加我们这些小型船舶延误时间的赔偿费问题,经您的沟通与协调,在原来每吨每天赔偿1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每吨每天5毛钱,我们这趟每条船又多获利2万多元。哎呀,太高兴了!真是不知该怎么答谢您啊……”

11月5日,江苏扬州等地的船员给《中国水运报》老记者桂慧樵打来电话,由于码头船多不能及时卸船,他们从镇江为九江巍森物流有限公司承运的豆粕,在货船按时抵达岳阳后一等就是50来天,船民们的损失与日俱增。他们除向该公司反映外,有的还向桂慧樵打来求助电话。桂慧樵向公司黄煌明等领导层说明情况并解释后,公司主动提出了以上的解决办法。为此,船员对桂慧樵亲力亲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表示感激。

看到船民朋友如此高兴,桂慧樵也笑了:“这是我应该做的,只要你们满意,我就高兴。作为记者我要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这既是我的责任和担当,也是我对即将到来的记者节的一份献礼。”

17个记者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希望,一句话,就是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这一要求,桂慧樵一直记在心上,在从事记者30多年来也一直都是这样坚守的。

正因如此,去年12月18日,国家信访局在给桂慧樵的回信中这样写到:您30多年来深入采访一线,积极传递群众呼声,体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的情怀。希望您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继续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桂慧樵满怀理想信念,尽管如今已退休15个年头,但他仍情系长江,脚踩泥土,朝着总书记的希望不断前进着。


理想信念高于天

桂慧樵是《中国水运报》的一名退休老记者,他从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弃儿、码头工成长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并且退休15年后的今天仍继续发光发热,靠的就是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他对党、对人民无限热爱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新闻事业的不懈追求。

微信图片_20211105182949.jpg

桂慧樵在海事巡防艇上采访


正如《中国交通报》原副社长李长青在一篇题为《从桂慧樵说到名记者》所评价的:桂慧樵在新闻工作上的奋斗经历,说来会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他种过田,在长江码头上当过装卸工,做过武汉港务局基层单位的通讯员,又从事过长航局的专职新闻干事。桂慧樵凭上述条件从事新闻工作,可以说是“先天不足”,但他自从以通讯员的身份迈进新闻这个门槛儿,新闻这个事业让他如痴如迷,更使他有了更远大的追求和目标,向着更高的阶梯攀登。他常年废寝忘食地采访、写作,一篇篇分量沉甸甸反映长江忧思的长篇纪实作品相继问世,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甚至引起中央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桂慧樵做到的已非一般记者所能达到的水平。

“先天不足”成长为“名记者”,这条成“名”之路,简单来说就是他使终不忘初心使命,以及这来之不易的记者职业。为追求社会进步,为感化人们心灵,为宣扬人间真善美,为讴歌新事物而坚持不懈的奋斗着。

从事记者30多年来,桂慧樵用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挖掘出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真相,一篇篇用心血追踪采访的作品,成为颇有影响的力作,被地方和中央各大媒体争相发表。一些高层领导人从他的字里行间中了解到问题严重性后,相继作出整改部署,使相关问题得到扼制。

而今桂慧樵虽然退休,但他仍然怀揣着一颗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热忱之心,以及对新闻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老同志“在时代的舞台上有所为,发光发热,做到退休不褪色,离岗有作为”的指示精神,仍活跃在采访第一线,用激情燃烧自己,一心扑在这来之不易的新闻事业中。

几十年来,桂慧樵凭借着自己的理想信念,自觉担当起社会责任,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忧乐、共患难,把自已的爱和恨倾注笔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面对恣意纵火的迷途青年,桂慧樵挺身而出,纵然手指被砍伤,却最终用实际行动保护了整个村庄;面对偷采江砂的不法分子,桂慧樵全然不顾,挺身制止,纵然面对死亡威胁,却最终帮助船员、民工讨回血汗钱;面对失意抑郁的残疾女青年秋云,桂慧樵与她共同探讨人生,自掏腰包,为她开办“倾心热线”,并最终帮助她找寻人生方向;面对求知若渴的寒门学子,桂慧樵提供免费食宿,带他们深入到采访第一线,帮助他们走上新闻之路……

新闻工作对于桂慧樵来说早已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项浸透着他的全部人生体验,并为之长期奋斗的事业。新闻工作,就是桂慧樵的理想信念,他将祖国、长江、人民的命运和自己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

他动情地说:“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尽管我年岁己高,看到祖国的未来,我心情格外舒畅,精神更加旺盛。我将继续坚定理想信念,发光发热,用自己的爱心与实际行动去帮助更多像我以前一样渴望帮助的人,努力地去回馈社会。”


情系长江鼓与呼

桂慧樵从小因家庭生活困难,在读书时还总是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与关照。这让桂慧樵从小便深切体会到了人情的温暖与友善,他常说:“是长江的乳汁哺育着我,长大后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回馈党和人民的关心与帮助”。

微信图片_20211105183000.jpg

桂慧樵与海事执法人员在一起


桂慧樵立志为解决长江忧患而奔走呼号。3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江河湖海,长江沿线的每一个角角落落,将自己对长江的情和爱融入笔墨,先后在中央和地方及交通系统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各类新闻稿件4000篇,从未因采访不深入而出现稿件失实或偏差问题。他采写的有关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系列报道,曾引起国家有关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引发中央、地方相关新闻媒体汇集长江,关注“母亲河”,掀起一次次以保护长江生态为题材的报道热潮。

他,关注长江生态,当得知习总书记来长江视察时,多位专家学者前来告知:长江的春天来了;他,报道“长江梗阻”,牵动国家拨巨资治理;他,没记者证,冒险取材熄灭“鳗苗大战”;他,遏制“疯狂采砂”,打破了一些人的“政绩工程梦”;他,乔装摸底,解救松门山砂岛于灾患;他,告警:一江浊水向东流!牵动对治理长江污染的严格措施;他,拒绝受贿,躲避“暗礁”发稿“炸”掉围滩;他,主动请缨,不畏艰险拉响长江“码头大战”警报;他,十几年探究长江过多建桥的利弊,并撰文“长江上是建大桥好,还是修隧道好”,极大促进了相关重大政策的调整……

他关注长江的生态治理:从《告警!一江浊水向东流》到《长江会变成第二条黄河吗?》,从《警报在长江口拉响》到《疯狂采砂再度回潮》,从《无序开采:“砂岛”面临生态灾难》到《谁来保护我们的三峡库区?》;

他关注长江的发展大计:从《长江拉响码头大战的警报》到《长江,岂容擅自围滩搞开发?》,从《长江梗阻原因何在》到《西部开发不能忽视长江航运》,从《长江陆续添新桥》到《枷锁正套向长江》;

他为长江积极建言献策:从《江河航标大劫难》到《长江水患的思考》,从《长江“三害”警示录》到《长江何年不闹灾》;从《水运行业推广LNG能源在发展初期仍需政策推动》到《水上绿色能源推广应用的先行者》……

微信图片_20211105183015.jpg

桂慧樵向船员采访江汉泥沙堵航时留影


中共中央宣传部有关领导看了他的这些报道,曾这样评价桂慧樵:

“桂慧樵对于长江的情与爱,对长江之劫与觞的痛与恨,都凝聚在那每一次的跋山涉水、每一次的餐风饮浪、每一次的喜怒哀乐之中。对长江水灾戕害的忧伤,对长江水污染的忧患,对长江生态的忧思,对港口无序开发的忧愁,对黄金水道梗阻的忧心,对捕鳗大战、采砂大战的忧愤……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跃然纸上,寄托了一个长江之子的不解情结和拳拳之心。”

桂慧樵在长江上找到了全新的人生制高点,昔日的长江没有夺去这个弃儿的生命,换来的却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关注着长江,守护着长江,成为长江的守望者,是百姓口中当之无愧的“新闻专业户”“长江上最敏感的新闻天线”和“长江生态文明的守望者”。

脚踩泥土根

脚下沾有泥土,心中沉淀真情。都说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裤腿总是会沾上不少泥土气,桂慧樵就用双脚踩在了厚实的泥土上。他根植于民,一心为民。30余年来不畏艰险、不图回报,坚持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处理解决了有些连当地都难以解决的大小矛盾250多起,十年来为民讨薪近2个亿。他也因此被老百姓亲切称为“平民钦差”。

微信图片_20211105183025.jpg

桂慧樵采访川江老航道工


几十年来如一日潜心投入采访第一线,桂慧樵凭借着理想信念,与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们眼里,桂慧樵是他们的“知心人”。在船民口中也相传着这样一句话:“船民有困难,就找桂记者”。这质朴话语的背后,也与桂慧樵常揣在心里的一句话呼应上。他说:记者的功夫在做文,还在做人,体现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上。无论遇到什么麻烦事,老百姓都乐意找他,而他也总是做到事事有回应,事事求解决。在很多人眼里,桂慧樵就是他们的“定心丸”。

微信图片_20211105183135.jpg

桂慧樵在韩国参加世界老人和平大会


桂慧樵将为民讨薪、为人民群众解难,办实事当做自己的理想信念,成为了悬在心中的一项重大职责与神圣使命。他无数次充当协调人,并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着我国的江河湖海。由于常年奔波,加之年事已高,他患上了腰腿痛的毛病,为了顺利采访,他常常带着治疗仪穿梭在我国大江大海之间。船堵了,找桂记者;要不到薪水和工程款,找桂记者;遇到“吃拿卡要”,找桂记者;碰到疑难与纠纷的事,也找桂记者……

一次,福建平潭某处围滩工地,因海上过驳,一艘受载船舶因严重超载导致沉没。为了解决赔偿问题,受害方船主张承山找到桂慧樵,在帮助租船方和船主方解决赔偿问题之时,租船方老板害怕桂慧樵将此事故报道出去,也想借机希望少赔些钱,竟拿出10万元,多次来到桂慧樵入住的酒店以示酬谢,但都被桂慧樵婉言谢绝:“这是原则问题,也是我做人的底线,请您谅解与支持。”

今年6月,桂慧樵收到船员来信,称他们的船在九江瑞昌不慎撞上中石化趸船,面对的是高达250万元的高额损失赔偿。为买这条船船主已经内外借债100多万未还。走投无路甚至有过轻生念头的船主杨其奎找到桂记者,桂慧樵在了解情况后,找到当地海事部,并提出能否要中石化对该损失进行重核,尽量把损失减少到最低,让船员感受到事故无小事和社会的温暖。经过他与当地海事部门多次与中石化有关领导协商与沟通,本着实事求事的原则,并报经单位领导审核,将损失减到190多万元。但桂慧樵心头仍考虑着船民的困难,又多次与海事领导商议,趸船不是每隔几年就要维修吗?能否从修维上做文章,加之船员的苦苦相求,最终中石化将赔偿降至到98.68万元,船主感动不己。

今年7月上旬,宁波沿海组织打击“三无船”行动,江苏内地一艘“海顺机0828”在作业时,被舟山六横海事处查获,要求立即将船拆解。该船赵老板情急之下立马找到桂慧樵,当桂慧樵赶到舟山找海事等有关部门问明情况后,为了尽量减少船员损失,反过头来桂慧樵又与船老板做工作,要他越早拆越主动,并通过当地有关部门帮助,主动联系拆解和废铁回收单位,就这样说服了赵老板。感激之下赵老板很快表态将船拆解了,不仅没受到处罚,反而还从废铁回收人手里获得9.8万元的废铁回收费。

赵老板面带笑容地对桂慧樵说,原本请您老人家来为我讲个情,想不到您倒做起我的工作来了,助力海事加快拆解了我的船。看来您桂老真是一位既称职,又善解民意,顾全大局和令人信赖的好记者!

微信图片_20211105183049.jpg

桂慧樵为武汉大学学生赠书


船民在写给桂慧樵所在的《中国水运报》社的感谢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桂记者为我们讨薪的三天里,我们认识了桂记者,一个平凡的人,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脚踏实地的精神,没有光彩照人的风采,病残的身躯却跳动着一颗滚烫的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就是对桂记者的最好写照吗?”

2019年初,有很多船员向桂慧樵反映京杭运河苏北段,“三无船”横行江河,海事一路罚个没完,船证不符也能过闸,以及空号、“黃牛”等乱象的问题。

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关注与重视,桂慧樵花了二个多月的时间,深入运河苏北段明察暗访,通过走访船员,实地调查,认为船民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于是,桂慧樵根据采访所获得的素材,写了一篇题为“运河船员呼声疾:治理水上乱象己刻不容缓”的情况通报,于当年4月30日,分别呈报交通运输部、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省交通运输厅主要领导。

交通运输部刘小明副部长当即作批示。江苏省委、省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对此极为重视,并根据记者所反映的问题逐一调查和落实。省交通运输厅还先后发文进行整治,今年10月20日,该厅又以苏交苏北航函[2021]1号《关于印发京杭运河苏北段航行船舶“船证不符”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受到广大船民的拥护和欢迎,对桂慧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点赞。

2020年元月19日,桂慧樵的老伴因血糖控制不好,住进武汉市第六医接受治疗。几天后,正准备办理出院手续时,老伴却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压力与焦虑顷刻间向桂慧樵袭来,他的身体和精神一下子就瘫软了。这位在采访中连生死都无所惧无所顾的老人,此刻变得沮丧和悲痛。得知消息后他的单位和所在的同庆阁社区领导和同事、亲人、船民、莘莘学子们,纷纷向桂慧樵和他的妻子送去祝福,一条条感人肺腑的来信,也让桂慧樵一家再次振作。在医护人员和火神山军医们的精心救治和护理下,老伴终于康复出院。

微信图片_20211105183148.jpg

桂慧樵在武汉市民大讲堂讲述赴津为船民讨欠款时留影


当桂慧樵去六医院补交治疗费时,医院表示这是特殊时期,不收任何费用,并把800元住院押金退还给了他。回到家后,桂慧樵觉得这800元太沉重。第二天,又加了200元,桂慧樵把钱捐给了武汉抗疫前线的勇士们。

当年4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还以“党和政府给了她第二次生命——一位普通市民的康复之路”为题进行了报道。

其实,桂慧樵也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凡人。可是为什么他能够那样义无反顾,大无畏地成为“平民钦差”?能够笔耕不坠,用记者良知书写“扛鼎之作”?面对巨大考验能挺身而出,面对艰难险阻能愈挫愈勇?正是因为他脚下踩着泥土,心中装着人民。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的韧性、气节、责任和担当。

正如《中国军网记者频道》记者尹航所报道的那样:在这方面,很多新闻前辈都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其中既有范长江、穆青这样的新闻大家,也有很多不为大家熟知的优秀新闻人。《中国水运报》老记者桂慧樵,近70岁高龄依然活跃在采访一线,几十年来,桂慧樵遭到过围攻,受到过威胁,但他从未畏惧退缩;他帮人无数,但从不收取分文……我想,不是所有记者都能成为范长江那样的大家,但所有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都应自觉像桂慧樵那样在普通岗位上坚守高尚品格。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桂慧樵一辈子信理想信念,守理想信念,用志与坚来淬炼,用手与脚去丈量,用心与情去传递。他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就像他自己说的:

“我要永远遵循习总书记所强调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殷殷嘱托。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为我的记者生涯增色添彩,以强烈的记者良知与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再发余热,再立新功,彰显一位老记者为新闻事业奋斗终身的壮志情怀!”

2.jpg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邓宇轩,1997年9月生,江西吉安人。中南民族大学2015级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华东师范大学2019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在读。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记者等荣誉称号。期间跟随桂慧樵前往一线展开调查采访,其中撰写稿件《船民疾呼:彻底扫除湖西航道上的“拦路虎”》于2018年6月获有关领导批示并助力解决。稿件于2019年获湖北新闻奖三等奖、湖北省专业报新闻奖一等奖。

 

 

 

 

 

 



喜欢作者